又,清人张澍《姓氏寻源》云:“毕姓为魏氏者,秦之穰侯魏冉是也。”魏冉是战国时秦国大臣。秦昭王母宣太后异父弟。秦武王去世,秦内乱,他拥立武王弟昭王,初任将军,后一再任相,封于穰(今河南邓州),号穰侯。五国合纵破齐后,他加封陶邑(今山东定陶西北),富于王室。《吏记.穰侯列传》说“其先楚人,姓毕氏”,又说“穰侯,姓魏氏,名冉”。
从上述资料可知,魏氏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也有部分居于今湖北,、湖南省境内。战国时魏公子无忌子孙繁盛,知名度高,因此,姓氏古籍及魏氏族谱大都以无忌为魏氏承上启下的人物。无忌是魏昭王子、魏安厘王之弟,封于信陵(今河南宁陵),号信陵君,为“战国四公子”之一。史书称他“仁而下士”,致有食客三千,他曾设法窃得兵符,击杀将军晋鄙,夺取兵权,救赵胜秦,后为上将军,联合五国击退秦国进攻。魏无忌之孙魏无知的五世孙魏歆,西汉时任巨鹿(今属河北)太守,因家于巨鹿,后发展成为大族。魏歆五世孙魏庆,汉封北海公,其孙魏有二子:长子魏俦为东祖,次子魏植为西祖,魏无知还有两个玄孙:一个叫魏谌,任汉清河(郡治在今河北清河县东南)太守,在当地安家;一个叫魏叹,任任城(今山东徽山县西北)太守,安家于任城,后发展成为大族。此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魏氏有部分人迁至今陕西省境。东汉时,江南一些地方已有魏姓居民,如魏讽为沛(今江苏沛县)人,炼丹术家魏伯阳为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东汉末,义阳(今河南桐柏东)人魏延,以部曲随刘备入罗(今四川省),以勇猛闻名,在蜀汉数有战功,累迁为征西大将军。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随行将佐有军谋祭酒魏有人,府兵队正魏仁溥,后均在福建安家。据《魏氏族谱》载,唐代有魏慕中处巨鹿徙居江西南昌,历十五世,有一支自江西移居到福建宁化石壁村,又历十一世,有魏才禄,生四子:长子魏元,于1311年移居广东长东(今五华):二子魏亨,移居福建上杭,五代孙邦政又移居广东龙川;三子魏利,留守祖坟;四子魏贞,有一子移居广东揭阳,还有一子居海丰。魏元的裔孙魏应浩、魏特敬于清朝乾隆年间迁至台湾新竹县;裔孙魏鼎高于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去美国,后到加拿大定居;裔孙魏松于1910年到印尼,开锡矿致富,曾任马来西亚立法议员、致公党副主席。
魏姓人才济济,史不绝书。除以上述及者外,秦末有被陈胜起义军立为魏王的魏咎,其弟魏豹为汉初诸侯王。西汉有大臣魏相,济阴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人,徙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在任河南太守时,抑制豪强势力,后任大司农,迁御史大夫,继为丞相,主张整顿吏治,考核实效。北齐有史学家魏收,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人,奉诏编撰纪传体北魏史《魏书》,后累官至尚书右仆射,监修国史。隋末有河北农民起义首领魏马儿,有从十余万,曾称魏帝。唐代,魏姓有魏徵,魏玄同,魏元忠、魏知古、魏暮、魏扶等六人先后任宰相。其中,魏徵是一们魏有见地的政治家,以犯颜敢谏知名,前后陈谏200余事,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名言,死后,唐太宗叹曰:“朕亡一鉴矣!”北宋有词人魏野,南宋有名将魏胜,学者魏了翁。明代有戏曲音乐家魏良辅,还有专断国政的宦官魏忠贤。清代有治程朱理学的保和殿大学士魏裔介、刑部尚书魏象枢,还有散文家魏禧,思想家、史学家、文字家魏源,文学家魏秀仁。现代有作家魏金枝。
魏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居于第47位。
中华魏网为纯属公益性的网站,无任何商业目的,弘扬魏氏文化为魏氏宗亲提供寻根问祖,沟通交流,资料查询。全站资料永久免费对全球的魏氏宗亲开放,若发现网站所载信息若有不准确之处,请与管理员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021号 豫ICP备110248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