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源流

隆回金潭魏氏源流考略

时间:2021-04-12 11:40:24   作者:河南魏氏编辑部   来源:中华魏网   阅读:415   评论:0
内容摘要:文隆公房瓒茂楚朝派下永崇公裔十五世①的族先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战略家,祖籍湖南省邵阳县金潭,今天的邵阳市隆回县司门前镇学堂湾村,即其出生地。毛主席誉他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邵阳和一些地区以魏源命名的学校、医院、酒店、宾馆、公园、街道、广场、超市、图书馆、书画院、...

文隆公房 瓒 茂 楚朝派下 永崇公裔十五世①的族先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战略家,祖籍湖南省邵阳县金潭,今天的邵阳市隆回县司门前镇学堂湾村,即其出生地。毛主席誉他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邵阳和一些地区以魏源命名的学校、医院、酒店、宾馆、公园、街道、广场、超市、图书馆、书画院、旅游景点等层出不穷,国内外一大批学者也不断涌入研究魏源文化的行列。


但见,知魏源政论文章者多,而知其世系源流者少,今年是魏源诞辰22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先哲,承蒙邵阳市委、市政府和邵阳市魏源文化艺术研究院等政府单位、社会团体、企业与诸多学者和个人奉魏源文化于力行,组织举办各类有声有色的纪念活动,使更多的人了解、关注、研究、传播、推介魏源以及邵阳籍的其他历史名人和邵阳市优秀的乡土文化,扩大了邵阳对外的宣传正能量,为拥有2500年历史的邵阳早日回归历史文化名城序列的梦想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作为本土历史文化名人魏源在隆回金潭魏氏家族的同宗子孙和本身我就是土生土长的邵阳人,以及自己作为一个即将担当未来的90后,更有义务和责任继往开来,致力于历史文化,弘扬正能量,创建新风尚,宏我宗功,为邵阳梦想而努力奋斗,力所能及的敬献一点微薄之力。值此纪念魏源诞辰220周年之际,予口尚乳嗅,老土百姓,又是穷酸之人,不揣疏陋,仅能拙笔,特撰《隆回金潭魏氏源流考略》一文,以飨读者,敢告族先与列祖列宗,并就正于方家。


一、源远流长,渊源祖——黄帝、周文王、毕公高

尝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②又尝闻:“国有史,县邑有志,家有谱,谱者所以经纬姓氏,纪纲世家,统领宗支,维系伦理,溯厥渊源,联系支派,使远近亲疏脉络贯通也。”③魏氏虽然也像其他的姓氏一样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但是我们隆回金潭魏氏源流可考。


宇宙形成之后,地球万物灵长,人类由灭绝的古猿演化而来。④到约170万年前,中国人类起源之后,⑤约公元前2599年左右,我祖开始源远于上古(夏商周)时代之前轩辕氏黄帝,至前1056年左右西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毕公高,武王异母弟,周伐纣后,封于毕(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一带),其后裔以毕为氏。⑥


黄帝(3月初3—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以姬为姓,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居轩辕之丘(今河南省新郑市一带),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而载入史册。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发明指南,创医学、房屋、阵法、器具、井田等,尊称“人文初祖,”与神农氏炎帝同为中华民族始祖。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分别得到了12个姓,包括本来的姬和其他的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这十二个古老的姓氏。后来的五帝少昊、颛顼、尧、舜,以及夏禹、商汤、周文王的祖先等,都是黄帝的后裔。⑦


周文王(前1152年—前1056年),即姬昌,出生在岐山(今陕西省宝鸡市东北部),初为西伯侯,伐崇侯虎之后,迁丰京(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南沣河以西),在位50年,倡导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的风气,拜姜子牙为军师,问以军国大事,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为武王姬发灭商奠定了基础,公元前1046年,武王建周之时,追尊他为文王,故称周文王,都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北)。现在通行的《易经》和《后天八卦》就是文王所著,又名《周易》和《文王八卦》。周文王有十八子,今天的杨、孙、周、吴、郭、何、郑、唐、韩、曹、冯、程、蔡、潘、于、魏、蒋、贾、段、毛、常等氏,其中,基本上肯定是周文王的子孙占绝大多数人口的。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和周恩来以及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等名人也就是周文王的后代。⑧


毕公高,名姬高,周文王第十五子,为军事将领,随武王兴师伐纣立下赫赫战功,受封于毕(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一带),并建立毕国,故称毕公高。与周公旦、召公一起辅政,使周王朝的经济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并形成了“成康之治”的盛世。而毕公高的子孙,后来中断了封爵,渐渐变成了平民,有的在中原,有的流落夷狄,所幸时至今日,其子孙生齿益增,涵盖了万、魏、冯、元、令狐、王、梁、强、易、毕、庞、潘等姓氏。当今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就是其子孙。⑨


二、春秋肇始,得姓始祖——毕万

毕万是毕公高的后裔,春秋时候(前770年—前476年)流落至晋国。前687年,及晋献公即位,晋国逐日渐强盛,毕万考虑归附,请人筮卦,卜者辛廖占曰:“哎呀,这是公侯之卦,没有比这再吉利的,你的家族在晋国这里一定会繁衍昌盛,而且你是公侯的子孙,将来你的子孙也一定会恢复到公侯的地位。”于是毕万就带着家眷投奔晋国。


前661年,晋献公以“赵夙为御,毕万为右”的征战之中,凯旋而还。为奖励英勇作战的赵夙和毕万,将耿(今山西省河津市一带)封给赵夙,毕万则被赐魏地为邑(今山西芮城县东北附近),并封大夫。尔后,子孙遂以邑为氏,始得今日魏姓的正宗,或因为其他的缘故始开万、冯、元、令狐、王、梁、强、易等姓今日的基业。


当时,卜者郭偃占曰:“毕万的后代一定会昌盛;万,是满数,魏,是大名,即古时魏写作巍,高大的意思,以这里作为始封地,上天已经启示预兆子孙一定会繁荣昌盛。” 世代相传“万后必大”的古语,寓意作为毕万的子孙后代必定会强大。⑩就这样魏氏家族开始了至今2700多年的历史。


三、第一个姓魏的人——魏武子


从一开始魏氏就是显赫而光芒四射的姓氏,从文王之后,到毕万仕晋得姓,与先秦时期的姬、毕这两个古老姓氏和大姓氏同源同种,并源自他们,魏氏如同这个字本身的含义,巍巍乎,高大而壮伟。赞曰:“此姓常繁不简,孤山有魏成巍。”


第一个姓魏的人是魏武子,即姬姓,魏氏,名犨,谥武,故称魏武子,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是辅佐晋文公称霸的“五贤士”之一,曾追随晋文公出亡19年,以勇力闻世。⑾


魏武子临死之前,要儿子魏颗把那个非常宠爱的妾祖姬给他殉葬,魏武子死后,魏颗却把父亲宠爱的那个妾嫁给了别人,魏颗说:“我父亲在病重的时候,神智昏乱不清,我嫁此女,是依据我父亲神智清醒时候的吩咐。”后来,秦将杜回领兵攻打晋国,魏颗率兵抵抗,两军正在激战之时,战场上突然出现了一位老人,他把地上的草打成了许多结把杜回绊倒,魏颗因此活捉了杜回,秦军大败,当天夜里,魏颗做了一个梦,梦见白天的那个老人对他说:“我是你所嫁的那个妇人的父亲,特来战场上结草报恩。”后世将“结草”和另一个“衔环”的故事合在一起,世代相传“结草衔环”的成语,用来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并以此为感恩图报之典。⑿


很多地方的族谱都把毕万定为一世祖,把芒季定为二世祖,把魏武子定为三世祖,我们认为把魏武子定为一世祖更加合理,魏氏一世祖应该是从第一个姓魏的人开始,而且可以回避芒季的问题,因为《左传》载魏武子为毕万之孙,而《史记》载其为毕万之子。


四、战国雄开魏世家——魏文侯

战国时候(前476年—前221年)魏文候始封为诸候,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经济,北灭中山国,西取秦西河之地,国事渐渐强盛, 领土逐步扩大,约包括现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即历史上战国七雄之一,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自魏惠王迁大梁(今河南开封),亦称梁国。至秦统一以后,或曰以国为氏,子孙支分派衍,望出钜鹿和任城等地。⒀


五、先秦时期与魏氏同源的几大姓氏(14

万氏,在毕万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字为姓氏者,称万氏,世代相传至今。


吕氏,魏武子的儿子魏锜在吕、厨两地有封地,大家就叫他为吕锜,吕锜的子孙就以封地为氏,称吕氏。


冯氏,魏氏家族的魏长卿一支受封于原来冯简子的封邑冯城(今河南荥阳东部),在魏长卿及其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改称冯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冯氏正宗。


元氏,魏武子将自己的儿子封赐在元氏邑(今河北元氏县),史称公子元。其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邑名称为氏,该支元氏族人尊奉公子元为得姓始祖。


令狐氏,令狐是一地名。魏颗,由于跟秦国打仗生擒秦国大将杜回而立了大功,被晋君别封于令狐(今山西临猗),传到其子魏颉时,以邑为氏而得姓令狐,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王氏,汉唐时一些著名的王氏支派,如京兆王氏、河间王氏、高平王氏、山阳王氏、凤阁王氏等,均自称是毕公高的传人。其由来是毕万仕于晋、封于魏,其一些王族子孙纷纷在秦朝之时播迁于各地,因为是王者之后,所以被称为王家;如信陵君无忌之孙卑子在魏国灭亡时逃到泰山,汉初又奉诏入仕,任中涓、封兰陵侯,因出身王族,也称他的家族为王家;又如被秦始皇迁至关中霸陵的原魏国王族,也被称为王家。


梁氏,魏惠王将都城从安邑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从此魏国亦被称为梁国,其后代遂以梁为姓氏,称梁氏,从此形成了又一支开封梁氏,世代相传至今。


强氏,春秋晋有魏强氏,其得姓始祖魏缰氏是魏武子的后裔子孙,是支庶后裔。其子孙后裔将魏缰氏记作魏强氏,后统一为魏强氏,再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强氏。从此诞生了又一支强氏家族。

易氏,毕万其后裔子孙中有人食于冀州东境的易水(今河北唐县、宝县、安新一带)流域,其子孙遂以水名为姓氏,称易氏,与魏氏同宗同源,世代相传至今。

庞氏,庞氏,姬姓。毕公高之后,其支庶封于庞(今河南南阳),因以为氏”。该支庞氏以封邑为氏,世代相传至今,尊奉毕公高为得姓始祖。史称庞氏正宗。

潘氏,毕公高封于毕地以后,让自己的儿子季孙食采于潘(今陕西北部),季孙的子孙后代“以邑为氏”,称潘氏。这支姬姓潘氏是今陕西潘氏之源,史称潘氏正宗。

毕氏,毕国灭亡之后,其王族子弟和国人流落于各地,而毕公高后裔中仍居于毕国者,遂以故国名称为氏,称毕氏,史称毕氏正宗。

由于诸多的原因,每个姓氏都有数支渊源,上述姓氏中的后裔,仅为该姓氏的一支而已。前九个姓氏都是毕万之后。


六、秦汉以后魏氏迁徙分布⒂

魏氏最早发源于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南部一带,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由于“秦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是故魏氏也有部分迁至今陕西省境内。


战国时候信陵君魏无忌之后裔,西汉高梁侯魏无知第五世孙魏歆,在西汉成帝时任钜鹿(今河北)太守,为钜鹿魏氏的始祖,有功于朝廷受到封赏,并使其家族成为朝野所敬仰的家族,其居地钜鹿,也就发展成为魏氏历史上最著名的大郡望。与此同时,魏氏也有进入江苏、浙江、甘肃、宁夏者。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军阀割据,相互攻伐,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加上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多受冲击,因此魏氏大举南迁,在当地安居繁衍,发展壮大,名人志士也有如泉涌。


盛唐时,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士族壮大,魏氏繁盛,人丁兴旺,郡望与名人显宦大量出现,名相魏征(580年—643年)之裔孙魏谟(794年—859年)为右拾遗,擢谏议大夫,迁居江西,始开魏姓在江西之基。至宋代魏良佐考取进士授福建布政司参政,致仕回乡,路过赣州有乱兵阻挡去路,故定居在石城龙上里塘台乡赖家庄(今宁都一带),为石城魏氏始祖。


元末明初,战乱烽烟又起,魏氏被迫再度南迁,广泛进入到南方各地,万一万二公与广东五华曰元、曰亨、曰利以及曰贞公一代堂兄弟,或先世往外地分散迁徙,况且当时推行“江西填湖广”的政策,万一万二公兄弟二人则经江西吉安太和县圳上鹅颈大坵这个移民集结点出发,始迁至湖南善化(今长沙、望城等地)。与此同时魏氏族人已遍布江南广大地区,繁衍于全国各地,从而使魏氏成为一大姓氏。而且元明时期和清代至民国,到当今共和国,魏氏族人已远播于海外,成为我国诸多家族中一个比较大的著名宗族。魏氏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几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三。


七、魏氏的郡望和堂号⒃

郡望,魏姓族人在长期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郡望,据有关族史所载,主要有两个:

巨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省平乡西南)。相当今河北省白洋淀、文安洼以南,南运河以西、高阳、宁晋任县以东,平乡、威县以北,山东省德州、高唐,河北省馆陶之间地。汉代至北魏因袭沿用。汉后大致相当于今河北省平乡以北及晋县一带。


任城郡:夏商为仍国,周为任国、邿国。秦统一中国后置任城县,亢父县,西汉为任城、亢父、属东平国。东汉章帝分东平国置任城国。三国魏置任城郡(今山东省微山县一带)。西晋复任城国。北朝魏孝明帝神龟元年(518年)分高平郡一部,置任城郡,治所由仲浅村移于今济宁市任城路,并为任城郡治,隶兖州。北齐天保七年废亢父县。隋、唐、五代任城县建置名称不变,但隶属有别。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年),置济州于巨野,任城属之。金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济州移至任城。元至元六十二年之间,济州治所数易巨野,任城。济宁的名称始于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以后虽州、府、县时有变更。


堂号,九合堂:春秋时晋有大夫魏绛。山戎向晋请和,绛向晋君说和有五利。于是晋便和附近的少数民族山戎等缔结了友好条约。8年之中,晋国九合诸侯,称为霸主,都是魏绛的功劳。


钜鹿堂:魏姓因巨鹿为望,故也以“巨鹿”为其堂号。此外,魏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大名堂、九合堂、钜鹿堂、十思堂、鹤山堂、敬爱堂、寒松堂、松竹堂、太廉堂、亲睦堂、麟阁堂、治礼堂、光裕堂、任城堂、必大堂等等。


八、隆回金潭魏氏始迁祖——魏万一、万二

明永乐年间万一万二公由善化再迁宝庆(今邵阳市),开始在今邵东魏家桥,复徙隆回一都,最后落脚金潭,在观音阁附近生活,即为一世祖。

谱载:“万一,一名法清,明洪武元年戊申三月十五日丑时生,相传先世于元季自江西吉安府太和县鹅颈大坵来长沙府善化县,永乐间与弟万二始迁邵阳隆回一都金潭村,遂乐其风土而家焉,卒未详,葬隆回一都金潭村神塘冲鼠形巽山乾向,有墓地碑记。配贺氏,明洪武二年己酉六月二十五日未时生,卒未详,葬隆回一都金潭村舒公冲乙山辛向,有墓碑。子三:长文广、次文彬、三文隆。叔祖万二公,一名法飞,明洪武三年庚戌闰九月十三日戌时生,永乐年间与兄万一公迁居邵阳隆回一都金潭村,佑启后人,兄先弟后,功盖不可泯没云,卒未详, 葬隆回一都金潭村神塘冲鼠形巽山乾向,有墓地碑记。配吴氏,生卒未详,葬隆回一都金潭村塘边湾黄土寨。继配李氏,生卒葬未详,子一文仕,早卒,无后。”⒄


九、隆回金潭魏氏“三房三湾”及族居地概况⒅

万一公在隆回金潭有三子文广、文彬、文隆,即今广、彬、隆三大房,文广公房开创塘边湾,文彬公房开创学堂湾,文隆公房开创湴塘湾,史称“三房三湾”。万二公之子早卒无后,未能有房分。而万二公虽已无后,但合族子孙都是万二公的子孙,故万一万二公同葬神塘冲老鼠形(今学堂湾村东),皆为巽山乾向,合族子孙仅立碑一块,未分上下排之墓,更未具体标明上下哪排是万一公墓,哪排是万二公墓,实为万二公与万一公一样皆我祖,固血脉之相通,未有叔祖之分。


金潭,位于隆回县城北六十公里。古时属隆回一都,也叫金滩,民国时期属邵阳县兴隆乡一二三保,民国三十六年成立隆回县,解放后建制金潭乡。在学堂湾、合理、石山湾、石峰、金潭五个村庄中都是魏姓人占绝大多数,俗称”魏家塅”。后撤乡所辖各村属今司门前镇。又分上魏家塅,即金水河上游,狮、象二山北侧,魏源故居所在地学堂湾村一带,万一万二公当年就生活于此并葬于此,萌芽发枝于世界各地,人兴丁旺,子孙数以万计。下魏家塅,即金水河下游,狮、象二山南侧,魏午庄故居所在地石山湾村一带 。神仙寿佛爷爷曾断此:“任凭天下大乱,此地无忧;任凭天下旱,此地一半收。”族居地金潭实乃福地,默深公曾就感叹:“金滩山水环绕,原隰广平,加以前人德泽所加,非止掇一科一邑之荣已也,将必有忠信材德奇伟之士出乎其间,以亢宗而起家。”


合族子孙的堂屋神龛上皆以“本宗钜鹿魏氏历代祖考妣之神位,”而追远吾宗,实也为我祖源远于钜鹿魏氏也。明清以后,更是建有思十堂、亲睦堂等堂号,而且合族子孙所修族谱皆以“大名堂”字样刊,另还建有万一公祠、加玉公祠、梅公祠、六公祠、石峰公祠、湴塘湾公馆、约圆公庭、石龙庙、麻绩桥、文昌阁、广彬学校、忠臣庙等等祠堂庙宇和学校桥亭。奈何文革之后,古迹悉数被毁,所幸今天合族子孙复修部分祠堂庙宇的心,热情高涨。


十、隆回金潭魏氏与周边魏氏的关系

另有江西吉安城西陂头祖德周派下超华公晚一两百年住金潭不远的高坪,其子孙所存江西族上清康熙年间二修旧谱载:“唐相魏元忠公第二十代孙延倚—仲安—子吉—德宏—惟高—杨定—明礼—浮先—常吉—显恭—兴山—益,行万一;工,行万二,住楚隆回,”⒆或即是万一万二公。而以延倚公生卒年限和隆回金潭魏氏所载六世宗字辈开始的生卒年限推算,万一万二公属延倚公的后代可能性不大,可能是当时高坪超华公房历来人丁稀少,为联合族大人广的隆回金潭魏氏,所以牵强附会把万一万二公载入他们与江西家族所修的族谱。


我们一直流传万一公是母亲背着侄儿子,牵着他,元军头目生恻隐之心,插标保护他们,才得以幸存的故事,这样的情节在唐朝黄巢起义中有过,所以不要以讹传讹,否则贻笑大方。又有流传万一公兄弟十一人,这是广西的一个万一公,不是我们邵阳的这个万一公。


前几年,时任邵阳市委副书记邵东魏家桥人魏太平在参加纪念魏源的活动时候,询问万一公的情况,因为他们的始迁祖也名万一公,但几百年来不知卒葬何处,所以两地遂以旧谱为据,同考万一公,以生庚为准,考其他旁证,后发现两地万一公即是同一人,从而万一公另在邵东魏家桥还有除广、彬、隆之外的其他子嗣繁衍生息。⒇


十一、隆回金潭魏氏班次与人才辈出,蔚然望族

自元末明初,万一万二公蹲寻于此,崇祯间建万一公祠于金潭观音阁附近。族谱一修于清乾隆50年(1785),道光22年(1842)二修,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三修,上世纪九十年代(1995年)四修。原有班字:“万文必再兴,宗祖添元朝,永代正邦达,纲纪守荣华,先人绵世德,积厚有余光,诗礼承庭训,芳名愈炽昌;”新增班字:“腾飞开泰景,宏图展山川,廉治强家国,英武卫神州,博硕耀龙榜,灵杰志中坚,明星昭寰宇,金水育俊贤。”(21)


近六百年以来后嗣子孙支分派衍和人才辈出,蔚然望族,有“门板大的魏字”之誉。集中居住在金潭(学堂湾、合理、石山湾、石峰、金潭村)及附近乡村高冲、浆溪陇、元古、西山、段家冲和桃洪镇、小沙江等地者,共计一万多人。若把迁居外地宁乡、溆浦、四川绵竹、仁寿、什邠、宜宾、资州、彭县、秀山、南川、重庆、贵州婺州、培州、龙泉、遵义、兴义、镇远、广西兴安、龙胜、全州等地以及云南、浙江、陕西、新疆等地的子孙加以统计,约三四万人。若还把邵东魏家桥子孙统计在内,那人口就更多。所出人才也是比比皆是,共出了进士三人,举人十五人,拔贡九人,秀才七十多人,今天的大学生那就更多,如以官职统计曾经的总督一人,将官十人,知府一级十五人,知县一级六十多人等等,其中有清代著名思想家《海国图志》作者魏源,晚清重臣官至两江总督魏光焘,大理寺少卿魏澧兰,民族英雄魏坚甫,“父子知府”魏柳南、魏仲青,新疆省阿克苏知州兼押贡特使魏金凤 ,文状元魏东光,清代世界红十字会副会长魏旭东,著名书法家魏肇文,中科院院士魏荣爵等一大批志士名人。《中国省情丛书》收录公元元年以来的湘籍人物中,邵阳地区入录二十八人,隆回占四人,其中三人就是金潭魏氏子孙。隆回境内谚语:“一都魏家塅的顶子,”即指隆回金潭魏氏的文臣武将显赫。(22)


倘若万一万二公是江西石城始祖良佐公裔,那么也就属于魏徵的后代,而且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朱玉湘教授的《试论近代中国的土地占有关系及其特点》中载:“湖南隆回县曍主魏午庄的祖宗魏万一,仅一次跑马圈地,就占了产粮1万多石的土地。”这个就是真的。因为“ 淑潜生于文宗五年顺宗二十年进庠二十八岁考经中举娶黄氏夫妇仝葬江西石城西乡凤岩子甲山庚向子万一万二。”(23)万一万二公的上一代已经是先秀才,后中举人,那么就有一定的基础让他们俩兄弟去发展,所以一次能跑马圈地1万多石。可能万一万二公来湖南最初和朱元璋陈友谅之战有关,再后来和明初的移民政策有关,或者直接就是和当时的移民政策有关。

由于距离祖先生活的时代,年湮世远,越往上溯越乱,各地可考的族谱矛盾较多,而且越往上世系越不清晰。一切名公巨卿一概不敢妄自攀附,尤其是万一万二公之前的祖先世系,更难以确定,仅录大概脉络与源流。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望行家批评指正,若有害高明,更望谅解,希望全国魏氏联谱成功,能让我们及早的综合各地族谱而深考源流,希望第五次世界魏氏恳亲大会能到隆回来,希望邵阳能早日复兴历史文化名城,则余愿足矣。


附录二联及纪念族先魏源诞辰220周年联:

 

祖德流芳,万后必大;

宗功垂荫,百世其昌。

 

锡佑无疆,溯钜鹿源远;

孝悌兼全,衍金潭派长。

时隔二百二十年而遥,海国巨著,谈共族先,看睁眼世界,文学足传千古;

谊属万一万二公之后,广房先字,忝列愚晚,唯用心家事,门庭于斯兆年。



参考文献:

①、隆回金潭三、四修《魏氏族谱》;

②、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③、隆回金潭三修《魏氏族谱》序,作者魏云;

④、达尔文《物种起源》;

⑤、岳麓出版社《中国历史》;

⑥、林宝《元和姓纂》,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

⑦、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左丘明《国语·晋语四》;

8、《诗经·大雅·文王有声》,司马迁《史记·周本纪》,刘恕《资治通鉴外纪》;

9、《姓源》及《通志氏族略》;

10、战国时期魏国史书《竹书纪年》,司马迁《史记·魏世家》;

11、司马迁《史记·魏世家》;

12、左丘明《国语·宣公十五年》;

13、司马迁《史记·魏世家》,《姓源》,隆回金潭《魏氏族谱》;

14、《姓源》及《通志氏族略》,《百家姓》;

15、台湾《魏氏族谱》,四川宜宾《魏氏族谱》,广东五华曰元公房《魏氏族谱》,隆回金潭《魏氏族谱》;

16 17 18、台湾《魏氏族谱》,隆回金潭《魏氏族谱》,四川宜宾《魏氏族谱》;

19、高坪超华公房《魏氏族谱》,隆回金潭《魏氏族谱》;

20、邵东魏家桥《魏氏族谱》,隆回金潭《魏氏族谱》;

21 22、隆回金潭《魏氏族谱》及《二修族谱序》,作者魏源;

23、四川宜宾《魏氏族谱》,台湾《魏氏族谱》,隆回金潭《魏氏族谱》。

24、

(本文作者系隆回金潭魏氏文广公房 祖 敬 杰 禧派下 元古达壮公裔二十一世孙,派名先祎,学名魏海波,1990年12月生,2010年退伍军人,2013年白云清洁集团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主管,2014年参加湖南省乡村医生本土化人才培养,就读于益阳医专,现居隆回县七江镇)


审稿说明:

这是一篇魏氏人研究魏氏的文章,作者虽然学历不高,但功底尚可,所不足者是引文没有出处。为此,请作者对引文及有关历史典故或相关史料的出处加以注明,以增强文章学术水平,并利读者考校。

刘伟顺

2014年7月22日




附赠:赞刘伟顺院长及邵阳市魏源文化艺术研究院联

伟壮举,奉魏源文化于力行;

顺世潮,为邵阳梦想而奔波。


标签:魏氏  隆回  族谱  万一  魏源  
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06-2021 中华魏网
联系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东风路2号附110号 联系方式:138-3813-7279 
站长: 魏秀岩wxy(字崟嵩)
中华魏网QQ群1:42563815(高级群) 中华魏网QQ群2:59273118 中华魏网QQ群3:50731020

总谱管理总谱联络 技术支持

中华魏网为纯属公益性的网站,无任何商业目的,弘扬魏氏文化为魏氏宗亲提供寻根问祖,沟通交流,资料查询。全站资料永久免费对全球的魏氏宗亲开放,若发现网站所载信息若有不准确之处,请与管理员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021号  豫ICP备110248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