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南昌魏氏重修宗谱序
魏氏之姓,源远流长。始出黄帝曾孙帝喾之子——后稷,后稷是帝尧和帝舜的农师官,赐姓“姬”,为周之始祖。传至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因助周武王灭商有大功,受封“毕地”为邑(东厘东郊子孙以毕为姓),并封为“公爵”,史称毕或毕高。其后裔毕万,被周惠王派往晋国,献公十六年(元前661年),毕万助晋攻灭霍、狄、魏三国,晋献公遂升毕万为晋国大夫,以原魏国之地封给他为邑(今在山西芮城西北)其子孙以邑为姓,称魏氏。毕万之孙魏犨,号武子,在晋献公廿一年(公元前656年),随晋公子重耳流浪列国,后重耳即位为晋文公。魏犨因功得袭魏氏封邑,列为晋大夫。其子魏绛,号昭子,因和戎有功,扩大封邑。
魏绛之子魏舒,号献子,为晋相,在晋平公十七年(元前541年),创立世界上最早最先进的步兵方阵。魏舒之孙魏驹,号桓子,与韩康子、赵襄子联合灭掉智伯,三分晋地,分别建立魏、赵、韩三国,成为诸侯国。魏驹之孙魏击始称文侯,经魏文侯,及魏武侯、魏惠王三代的经营,遂成为当时称霸数十载、家底雄厚的超级强国。魏惠王传三王,后至安釐王时,安釐王之弟信陵君魏无忌,率五国之兵破秦,其时魏国在七国中还有相当的地位。再传二王后,魏国就被秦国所灭。亡国之后,其臣民乃以国为姓。
自周朝以来,经历秦、汉、三国、两晋,宋、齐、梁、陈,各朝魏姓子孙仕官名贤很多,有据可查。至陈太康丙戌,我祖魏徵降生于钜鹿,随唐太宗除隋乱,理朝政,功高盖世,封为郑国公太仆射摄平章事、兼太子太傅一品金紫大臣,谥号文贞。
魏徵第五世孙魏謩,字申之,唐文宗拜平章封邓国公,唐宣宗授御史中丞兼户部侍郎,进尚书门下平章事。因直言敢谏,承有祖风,被同朝首相令狐陶诬陷后,于唐朝大中十二年(858年),辞官隐居南昌城东三十里的乾封乡乌龙湾,建沙溪书院,在西南向的长定乡谢埠(民国时南昌县城)北面建文贞公祠,为南昌魏氏第一世祖。
咸通甲申(864年),魏謩回魏州祭祖辛苦疾逝,葬蒲州治南四十里。懿宗思謩贤,诏赐衣冠给内币,于乾符二年(875年)迁夫妇柩,合葬乌龙湾喇叭巷口桂花树下。2003年合墓迁葬沙溪魏家东侧的魏氏陵园。
謩公第七代孙,第八世祖魏贡,天禧辛酉(1021年)授江南安抚制置使,驻扎洪州(南昌),庆历年间(1041年—1048年),当地人发现了先祖文贞公祠断碑,于是贡公重修祠墓,又在黄城桥北(今桃竹魏家一带)建謩公祠以祭祀。待致仕,思先祖祠、墓在南昌,便定居先祖隐居地乌龙湾。近千年来,后裔迁徙遍布南昌地区及其他省、市,因此魏贡称为南昌地区魏氏乌龙湾祖。
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民间发现了謩公祠石碑文,时贡公第五代孙,第十三世祖魏世珍,携群弟于宋朝绍兴癸酉(1153年)纂修南昌魏氏宗谱,以徵、謩二公祠石碑内容为依据承接祖系。
我族第一次修谱后,世珍公曾“挟册(宗谱)携唐文宗敕赐像讃,宣宗御书笏铭。”到魏州访祖认宗,“彼出宗谱图篆诏笏考之,符合如一”。也就是说,早在八百多年前,就己核实我们南昌魏氏这支,属魏州分支,是唐初丞相徵公后裔。
南昌魏氏同宗共祖,一脉相承,有共修宗谱的习例,每次共修时,参加的许多支派保留了宗谱,历经千年社会动荡,宗谱资料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因此南昌魏氏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各支派的宗源、祖系清清楚楚。
由于民间修谱始于宋朝,因此宋朝以前世系是不清楚的,只有第一次修谱以后的资料可信度高。于是,出现了谱牒的通病:为了体现宗谱的完整性,攀附历史上同姓的名人为祖,或依附同姓某支为同祖。在科技发达,信息共亨的今天,全国自认为是徵公后裔的众多魏氏支派中,只有我南昌魏氏,因证据确凿、资料完备、世系清楚,得到全国魏氏宗谱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认可。
在南昌魏氏历次修谱中,有参考价值的谱或谱序资料是:
謩 第四十世裔孙 沙溪际晟(字玉成)敬上
公元二0一五年七月
【际晟,字玉成,謩公第四十世孙,贡公第三十三世孙:贡→ 郤 → 矞 →夔→守宣→世珍→文质→任鑑 →时→元珪→世允→升叔→景昭→思伟→伯清→永言→用孔→武谋→尚胜→添衡→时钦→士澴→邦鼎→懋桐→学濂→正祥→家宾→多棣→贤唐→则昌→安梂→运津→际晟
公元1963年1月20日卯时出生于沙溪魏家,属西房裕支。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中学高级教师。南昌市魏徵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魏氏文化大典》编委之一,纂修2015年南昌魏氏宗谱】
中华魏网为纯属公益性的网站,无任何商业目的,弘扬魏氏文化为魏氏宗亲提供寻根问祖,沟通交流,资料查询。全站资料永久免费对全球的魏氏宗亲开放,若发现网站所载信息若有不准确之处,请与管理员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021号 豫ICP备110248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