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名人

中国核潜艇导弹发射系统总设计师-魏乃文

时间:2022-02-24 16:41:12   作者:魏飚   来源:华夏魏氏   阅读:3879   评论:0
内容摘要: 魏乃文,男,中共党员,1922年5月22日出生,在世,现生活在郑州市。原籍系广西桂平市城西街人。原工作单位是中船重工集团713研究所。魏乃文是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获得者,是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科技专家。 引言 核潜艇导弹发射装置总设计师—-魏......

魏乃文,男,中共党员,19225月22日出生,在世,现生活在郑州市。原籍系广西桂平市城西街人。原工作单位是中船重工集团713研究所。魏乃文是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获得者,是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科技专家。

中国核潜艇导弹发射系统总设计师-魏乃文 图1

引言

  核潜艇导弹发射装置总设计师—-魏乃文是我的伯父,今年已96岁高龄。和中国许多的核武器专家一样,他们开创的事业与这个国家的前途紧密相关,与这个民族的命运息息相连,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忘我工作,业绩卓著,彪炳史册。他们当中好多人物的事迹感人肺腑。这许许多多于平凡中孕育着伟大的人,成为共和国的支柱和栋梁。他们用恒常一生的波澜不惊,擎起了世界为之瞩目的辉煌和成就,托举了我们党、国家、民族共同的骄傲和自豪。这些中国的核军工科技工作者,他们很多都是沉默了一生的人,在他们身上突出闪耀着一种爱国主义精神——忘我工作、自强不息、无私奉献、默默无闻。我伯父魏乃文就是他们当中的普普通通的一员。

  几年前,我就一直想写一篇关于我伯父的事迹的记实文章,但终究没有成文。这一方面是由于手头资料不足,有些资料内容需要核实。而最关键的一个原因是我伯父反对我们宣扬他的业绩。伯父总是说,所有取得的成就都是集体的,他只不过是这个科技团体中的一员,他个人功绩不值得对旁人宣扬。所以,我也没有认真组织资料来写这篇文章。现想想,我伯父与家属、亲属聚见极少,他自1948年离开家乡一直在外学习、工作、直至三十五年后的1983年才回家乡一次,仅此一次而已。我和他也仅仅见过两次面,第一次是1983年他回家乡时得以相见,另一次则是相隔三十二年后,2015年,我到郑州市见了他。伯父现已是年迈耄耋,在他尚能传授我们事情的当下,我们家人、家族应当整理存留他的英名和业绩,以勉励后辈。基于此,我写下本文,主要目的就是作为我们家族的资料予以保存。综观伯父的人生,他三十五载隐姓埋名,甘做沉默的砥柱,恰如他为之工作了几十年的那远航深海的潜艇一样悄无声息,但其报效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理当长存……

一、战乱之中艰难求学

  魏乃文,生于19225月,系广西桂平市桂平镇城西街人。魏乃文幼年时期,家境还算殷实。其父亲是县城小学的教员,后任校长,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 魏乃文从读私塾开始正式读书,在县城里读完“初小”和“高小”,1935年考取全县唯一的初中—-浔州初中。初中毕业军训一年, 1940年考取广西梧州高中,于1943年高中毕业。

中国核潜艇导弹发射系统总设计师-魏乃文 图2

  其时国内战乱频仍,外敌日寇入侵,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百姓陷于水火。魏乃文在梧州高中读书的三年,正是日寇的军机侵扰最严重时期。194210月、11月、12月,19439月、12月,日军飞机多次反复侵袭、轮番轰炸梧州,向居民区、工厂、学校、医院投弹或低飞扫射,致成大片城区、房屋焚毁,大批学生、平民死伤。魏乃文和同学们的学习环境十分险恶。国家厄难,民族危亡,艰险的求学之路……促使受到进步思想影响的魏乃文在心中暗暗立下了科技救国之志。

  1943年魏乃文参加广西省举办的高中毕业会考,他成绩优秀,获保送广西大学会计银行系。与此同时,他又参加高考,考取广西大学机械工程系。面临眼前的两个就读专业,魏乃文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机械工程系。后来有人问他为什么?他指指天上说,“就因为头顶上的日本飞机,学机械工程可以自己造飞机、造军舰保卫国家……

  但是,大学求学之路更加艰难险恶。

  当时广西作为抗战时期的大后方,1939年,广西大学被确立为国立大学,校址设在环境优美静谧的桂林良丰西林公园。期时的广西大学,群贤毕至,竺可桢、李四光、李达、陈望道、王力、刘仙洲、陈寅恪、盛成、陈焕庸、千家驹、施汝为、卢鹤绂、纪育沣、文圣常,等一大批著名教授到校任教,学校综合实力得到提高,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学。例如,当时理工学院系主任竺良甫教授就以其生动精彩的讲学给魏乃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44年夏,日寇大举南侵,长沙、衡阳相继沦陷,广西告急,广西大学提前放假疏散。九月,学校迁至融县。十一月,柳州进入战时状态,学校再迁至贵州榕江。

  此期间,桂平沦陷。据史料记载,1944年日军飞机再次轰炸桂平县城。县城中山公园旁的太平天国纪念堂被炸毁,纪念堂里陈列的图书、文物被毁于一旦。826日,县城上股街、五甲街商店被日军洗劫后放火焚毁。9月间,日军飞机轰炸县城上股、中股、下股街,所有店铺、民房全部被炸毁,到处是断垣残壁,成为一片废墟。城南的南河码头被炸毁,附近的桂平电厂被炸毁。整个桂平县城战火狼藉,遍地疮痍。魏乃文的家也遭受日本飞机炸弹击中,三进结构的祖宅被炸毁后两进,只剩下前屋。魏家全家逃往山区避难,逃难时,家人都只是带些随身物品,家中留下的财物被日寇洗劫一空。从此,魏家整个家庭就无可挽回地没落了……

  由于家中遭受如此惨重的战乱祸殃,魏乃文不能随校就读,他随家逃难,被迫停学了一年。而这国仇家恨,促使少年的他立志图强。有着强烈求知欲、怀抱科技救国之心的魏乃文不顾家人担心和反对,毅然踏上了回校复学之路……

  魏乃文回广西大学复学之后,随着学校不断地在良丰、榕江、柳州、桂林等地多次搬迁,学习环境险恶维艰。学校教学设备极其简陋,比如,机械系的金工房就只有两个钳工桌,三部旧车床。汽车工程实习只有一辆破旧得已难以启动的轿车,致使后来的学习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但魏乃文顽强地坚持学习下去,直至毕业。

中国核潜艇导弹发射系统总设计师-魏乃文 图3


.始涉船舶机械研制

  魏乃文于1948年将要毕业时,美国于二次大战后对中国设立的主要将二次大战期间及战后留下的物资援助中国的援助机关——善后救济委员会下属的中国农业总公司技术部,确定招收20名广西籍的应届机械专业毕业生,拟安排实习一年,派回广西柳州组建农业机械厂。魏乃文幸运地被录用了。同年7月,魏乃文来到上海参加培训。该农机公司技术部的工厂全部是军用器械生产厂房,厂房内的机械设备、加工设备机械、运输设备等在当时均属较为先进。魏乃文他们的实习内容主要是在金工、钳工、锻工、电焊工等车间学习操作设备,每一个工种轮岗操作学习。这段时间的实习实践让年轻好学、喜欢钻研的魏乃文收获很大。

  1949年5月,上海解放。该单位由上海军管会接管,实习人员大部分都往外调配到其他单位工作。上海军管会组建了船舶建造局,设计建造内河运输的拖轮船,并在农机公司技术部抽调5人到该单位工作,魏乃文是其中一个。上海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激发起魏乃文极大的工作热情。他们5人主要负责设计150匹马力、300匹马力的往复式蒸汽机,经过半年的努力,他们顺利完成了设计任务。

  1951年该局成立设计处,1955年在该处的基础上成立船舶设计所。1956年魏乃文被任命为船舶产品设计所第四产品室甲板机械科副科长,负责甲板机械设计的领导工作。他带领20多位年轻技术人员,开展设计工作,为当时我国自行研制的船舶提供了甲板机械设备的施工图纸。1958年,魏乃文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他和同室的霍励强同志代表中国以观察员的身份出席了在波兰格坦斯克召开的华沙集团的船机会议,期间观摩学习。途经莫斯科时,他们受到中国使馆人员热情款待。 1960年魏乃文被任命为船舶产品设计院第七研究室武备科科长。

  1959年24日,中国和苏联签订《关于苏联政府给予中国海军制造舰艇方面新技术援助的协定》,即《二四协定》,引进导弹快艇和潜地导弹潜艇。按导弹武器系统分工,导弹及地面设备由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负责研制。因此从各单位抽调人员从事引进的发射装置仿制工作,并开展舰载导弹发射装置的研究。

  上级决定抽调魏乃文负责新开辟的舰载导弹发射装置研究专业的领导工作。对于这个决定,魏乃文曾有过犹豫。因为,首先,经过近10年的努力,自己好不容易才掌握了船舶甲板机械研制工作,但对于舰载导弹发射装置技术,还十分生疏不熟悉,接受这个任务就意味着要从头学起。其次,导弹研究在当时是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属绝密的科研工作,责任大,风险大,工作条件艰苦等等。但是,祖国的需要高于一切,魏乃文很快服从组织的安排。于1963年来到郑州新成立的第七一三研究所。同年,魏乃文被任命为第七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新武器发射装置研究室副主任兼副总工程师。

 自1958年后,根据组织上保密的要求,魏乃文几乎完全断绝了与家庭和家乡亲人们的联系。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桂平家乡的亲人们,包括他的母亲、他的弟妹基本上没有了魏乃文的具体消息。偶尔收到他的信件都是简单的几句问候话语,但也不知道他具体做些什么。

三、研制潜地导弹发射装置

我国第一座核反应堆自19586月开始运转,此后,为了保卫我国漫长的海岸线,粉碎西方敌对势力的封锁和肆无忌惮的“核讹诈”。在巨大困难面前,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审时度势,决心创建中国自己的战略力量。决策建造我国自己的核潜艇,与核潜艇配套的“巨浪”潜地导弹的研制任务提上了议事日程。根据中央军委的决定,七机部开始固体战略导弹总体设计的准备工作,要求它不仅可携带常规弹头,还可携带核弹头。经周恩来总理主持的中央专委会议研究确定,为与导弹核潜艇研制同步,应提前完成中程固体导弹的研制。19673月,国防科委正式下达了中程潜地固体导弹的研制任务。水下发射技术是潜地运载火箭的关键技术。六十年代初,魏乃文就和他的战友们开始了导弹水下发射装置的研究。按公开资料显示,黄纬禄总师主要负责导弹部分的研究,黄旭华总师主要负责核潜艇的研究,魏乃文主要负责发射装置系统的研究。其他总工程师分别主要负责动力系统,跟踪测量系统等等。

  国防科工委七院的领导是刘华清,刘院长的一个决定激发起魏乃文践行早年立下的报国大志的决心:为强国梦---干一件大事,为祖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年华!刘华清院长告诉魏乃文:“魏总,院里研究决定,调你到北方的一个研究所负责潜艇导弹发射装置的研究设计工作……”刘华清院长对他说:“潜艇导弹发射装置如何研制,你们可以提出具体意见,研究工作要立即开展,要在五六年内拿出科研成果来。”于笑虹副院长说:“导弹核潜艇决定要搞。原子动力预计X X年可以拿出来,潜用导弹在X X年也可以拿出样品。你们的发射装置研究工作应立即搞起来。潜艇发射导弹有水面发射和水下发射……今后的发展方向主要是攻克水下发射。这也是上级为你们研究所确定的方针。”

副院长于笑虹向魏乃文具体交待了任务,并说:“你要准备与风沙、盐碱,粗粮打交道,更困难的是研究所是在原海军文化补习学校的旧址上改建的,缺少实验室、仪器设备和高级技术人才,你去到那里一切都要白手起家。”魏乃文二话不说,果决地接受了任务。

  潜地导弹“发射装置”,技术上全称是“核潜艇导弹发射系统”,是核潜艇武器系统中的五大系统之一。是当今世界军事尖端技术之一,是七院负责总体设计的中程潜地固体导弹所要攻克摘取的“七朵金花”之一。它所采用的方案优劣是产品是否先进的一个重要标志。魏乃文知道自己肩上的重量,他毫不犹豫地把全家迁到了北国的一个小镇,开始了研究工作。很快,经过集体讨论研究,魏乃文提出一个关于研制潜艇水下发射装置的设计方案。此方案得到刘华清、于笑虹的支持,也得到核潜艇工程办公室和专家们的支持。这个方案就是以他的名义上报、凝聚了集体智慧结晶的《对研制潜用弹道式导弹发射装置的意见》。这是一个瞄准世界先进水平,不仿制而一步到位,直接自行研究水下发射装置的方案。魏乃文认为,我国潜射导弹发射装置的发展道路,不应走苏联先“水面”后“水下”的老路,而应直接从研制水下发射装置开始。魏乃文的理由十分充分。他说:“潜地导弹发射有两种方式:一是水面静力发射,二是水下动力发射。五十年代,根据中苏‘二四’协定,苏联向中国转让导弹常规潜艇制造技术,潜地导弹水面发射装置是随舰转让的重要设置,于1966年完成了安装、调试、试验后交付海军使用。但这种水面静力发射方式不利于发挥潜艇特有的战术技术性能——隐蔽性。因此,各海军强国都在研究水下动力发射装置,即潜艇在水下航行状态,依靠发射装置动力系统将导弹射出后,导弹才点火飞向目标。它可以充分发挥潜艇隐蔽性和机动性的特点,并使生存能力和进攻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统一大家的认识,使之变为集体的智慧和行动。当时面临的困难很多,首先是:潜地导弹水下发射技术是一项各国严格保密的新技术,国际封锁很严。当时科研人员手上只有零零星星几份国外情报资料,有价值的东西极少。研究所里除少数人员参加过苏联水面发射装置的仿制外,大部分人都是毕业不久且又专业不对口的新手。魏乃文召集全室科研人员开会研究。他说:“如果我们走苏联的老路,第一步搞水上发射,第二步再搞水下发射,水下发射又走美国人的老路,那么我国潜地导弹发射装置将远远落后于美国和苏联。我们应该大胆创新,第一步就搞水下发射。水下发射走我们自己的路,成功的希望还是比较大的。不过,我们全室只有十几个人,条件不足,工作艰巨程度可想而知。我感到有些担心。”技术员董金荣坚定了魏乃文的想法,董金荣说:“我认为魏总的担心是不必要的,我们的瞄准点就应定在世界先进水平上,把美苏分两步走的路一步走完。”董金荣的话赢得一片掌声,同志们一致赞同魏乃文提出的直接自行研究水下发射装置的方案和设想。

  那这种方案和设想是否可行呢?魏乃文做的第一件事是,搜集资料,调查研究,进行方案论证。没有实验室,没有仪器设备,实验研究如何起步?魏乃文带领着探索者们把一间已废弃的旧花房稍加修整,用作实验室。把一只汽油桶经过精心改装成模拟水箱,用现成的喷漆压气机作为发射动力,绘制、加工了一些试件。再借用了一些仪器、设备。就利用这种极其简陋的条件,魏乃文组织了这次1:25的导弹原理模型发射试验。

  魏乃文指导一个年轻的工程师接通电源,扭动开关。他们用一个大汽油桶改装成模拟水箱,在里面放置着缩比的专用试验设备和一个木制模型导弹,用一台喷漆压气机作为发射动力,观测仪器做好准备,瞄准着它们,记录下探索者们需要的数据……这个极其笨拙而又无可奈何的土法上马,形象地说明了当时试验条件的窘困。

  试验在紧张进行,“发射!”只听一声沉闷的巨响,木制模型导弹像小海豚一样从水中窜出,飞向空中……试验成功了!初始的成功令探索者们欣喜若狂,这是他们为攻克水下发射装置的技术难关启动的第一个按钮,这是坚实的第一步!不久,他们继续迈出一步又一步坚实的步伐。到1965年底,魏乃文和同志们只用三四个月时间即完成了潜地导弹发射装置总体和关键技术课题的初步技术论证。

谁能想到,多年以后我国核潜艇的水下壮观发射,其最初的雏形是在这样一个汽油桶里孕育成型的。可以说,这就是潜射导弹的一次胎型发射。

四、模拟潜艇火箭水下发射

  水下发射试验包括潜艇水下发射模型火箭和遥测火箭两种状态。模型火箭水下发射的主要目的是获取火箭在水中运动的各种技术数据。国外都是建造一个巨大的水池作为水下试验场,并且在海上圈出一块水域作为模拟弹的落区,在水池和海里还都要兜一张大网,这两张网特别是海里的网大得难以想像,让几十吨重的模拟导弹从空中落到网里回收上来再重复使用。当时在国内根本没有这个条件,如果等建造起来再搞,不但耗资巨大,而且要延长五年以上时间。我国本来就落伍了,再要耽误五年实在受不了。魏乃文和战友们从国情出发,设想走一条新的途径,土法上马,尽量少花钱,走快步。即先用缩比导弹模型在水池内进行发射试验和水筒试验,然后再研制一种能回收的全尺寸模型弹,直接在水下运动的潜艇上进行发射试验。魏乃文的设想得到核潜艇工程办公室主任陈右铭的支持。陈右铭从北京来到试验场,乘坐小车绕过插有“试验区域”的牌子来到指挥所,找到所长魏乃文和副所长李籍章。陈右铭对他俩说:“上级支持你们土法上马。于笑虹副院长说,你们搞研究试验要土法上马,可以搞很土很土,这样适合我们当前的实情。它能解决不少原理性的问题。搞水下发射很复杂,如情况摸不清,就无法进行。土法可以在池塘、水库里搞模拟性实验。你们不能等待条件应利用土办法把一些原理性的模拟实验搞起来。”陈右铭又说:“试验用的模型弹,如用金属加工来不及,可用木头、水泥的来代替。一开始搞不可能搞大的、真实的,就从搞小比例的模拟性研究入手,用几千克的模型弹做试验,逐步扩大到几十千克的,也可以用炮弹来代替。”陈右铭看了试验设计,又再次肯定他们的试验方案。说:“你们这种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十分可贵,有了这种精神,我相信潜艇水下导弹发射装置一定会研制成功!”陈右铭还告诉他们,他来之前,曾分别找了七院主管基建、科研的部长、副部长商量,请他们对魏乃文等人的试验给予经费和人才方面的特殊照顾……魏乃文感动得流下热泪,他精神振奋,紧紧握住陈右铭的手,保证以两年收到预期效果的高效率来回报国家对科学家创造精神的支持。

  在研究选择何种发射方式时,魏乃文和科技人员认为,为了让潜艇在水下运行稳定,并保持一定的深度,潜艇以低速持续航行,这样就给潜艇火箭发射带来一系列问题。要将一个十几吨重的导弹从水下几十米深处推出水面,并使之具有一定的出水速度和较小的出水姿态角,且保持弹体初始姿态稳定。除需要在导弹外型设计上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外,还要选定一种动力源,使导弹在发射筒内能获得足够大的初始速度。这样才能保证潜艇水下发射安全,对目标进行准确瞄准。承担发射装置研制的魏乃文和设计人员经过反复分析论证,最后选定了燃气动力、导弹水下冷发射方式。由此衍生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发射装置的燃气发生器应该采用什么主装药作为发射动力?在课题研究中,有人提出了使用复合药和双基药两种方案。当时,双基药研制在国内还是空白,在国外只有美苏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生产,但双基药的性能比复合药优越得多。鉴于时间紧和各系统研发需要同步等现实情况,科技工作者决定,在着力研制双基药方案的同时,也不能放弃国内已经较为成熟的复合药方案,魏乃文他们迫切需要研制双基药并要取得进展。

  魏乃文他们又踏上了一条荆棘丛生的路途。派谁去同有关工厂一道攻克双基药呢? 魏乃文想到了有志向,敢想敢干的董金荣。魏乃文把董金荣叫到一旁。悄悄问道: “小董,你愿意搞复合药,还是双基药?”“当然是双基药! ”“为什么? ”“因为它属于世界先进水平,要干就干世界一流的!”“那你有多大把握?” 魏乃文紧盯着董金荣的双眼问道。“70 ! ” “ 好!就定你了,我请你当课题攻关组的组长。”

中国核潜艇导弹发射系统总设计师-魏乃文 图4

  后来,董金荣带领郭立本等课题组人员深入某工厂,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攻克了双基药这个科研难关。这是魏乃文他们一次勇敢的跨越!

  魏乃文设计了一套以火药为发射动力的15水下模拟发射装置。怎么进行试验呢?原计划要建造一个长30米、宽4米、深6米的水池,试制一整套模拟弹回收装置,但如此的造价高得惊人,研究所难以承受。经费成问题,时间又不允许他们等待得太久。魏乃文们再一次土法上马,他们用一个直径为2.5米、高6.5米的钢筒代替庞大而又造价昂贵的水池,用1米多厚的沙子、锯末铺在模拟弹落点区的场地上,代替复杂的回收装置。他们把巨大钢筒埋在地里,再糊上水泥,成为发射井,里面灌进水,模型弹就在这水井里试验,解决好配药和点火装置,代替“水下试验场”。这个办法很土也很妙,一系列重大试验就是在这个水井中进行的。第一次试验的目的是选择哪种发射动力系统最好。吊车将模型弹垂直吊起竖入灌满水的发射井中,试验场的人员藏在掩体内,用电钮进行点火,实施发射试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如此,经过多次试验,魏乃文们终于在这个水池里成功地实现了仅缩小几倍的潜艇导弹水下发射装置模拟试验,获取可靠数据,通过试验,坚定了采用燃气-蒸汽为动力发射方案的信心。验证了弹筒间采用适配器方案的可行性,从而奠定了发射装置总体方案的基础。对水下发射技术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将整个研制工程大步向前推进。

  与此同时魏乃文他们为了抢时间赶任务,真正的海上试验也展开了。1970年夏,总体部部分同志进行了“溅落试验”。几个月后经中央军委批准,进行了一次按真实火箭发射程序进行的模拟弹发射。197310月初,七机部模型火箭水下发射试验队完成三发模型火箭水下发射试验。至198210月间这样的海上试验也进行了无数次。获取了如气温、风向、风力、浪向 浪级、流向、流速、海水密度等数据,大家付出了艰苦的努力——试验成功了,大家分享着胜利的喜悦,试验失败了,大家又要忍受失败的痛苦……

  潜艇水下发射潜地导弹碰到的难题数也数不清,为了完成任务,参加试验的技术人员不怕艰苦,不辞辛劳,有时光着膀子,穿着短裤,弯着腰蹲着进行操作。有时又要在冰天雪地的野外进行实验,大雪封山时候一连好几个月都没能出来……

  当时的科研条件实在太差,实验当中随时都有被炸伤、炸残的可能。潜水训练项目,是为上潜艇出海执行发射任务的技术人员安排的。理由很充分:做试验嘛,就会有失败的可能,万一潜艇失事,人员还可以逃生。大多数科技人员都没想到,自己连水都不会游,却要当潜水员……

  1979年魏乃文被任命为第七一三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潜地弹道式导弹水下发射装置总工程师。

. 核潜艇发射潜地导弹试验

  1980年,国防科工委成立了潜地导弹海上试验领导小组。1981年,建立了试验总师制度。潜地导弹总设计师黄纬禄任总师。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国防科工委测通所副所长沈荣骏及海军潜地导弹试验部参谋长谢国琳任副总师。魏乃文作为潜射导弹发射装置总设计师参与了潜艇水下发射潜地导弹全过程工作。为了这次试验成功魏乃文和技术人员做了大量工作,例如:进行了发射动力系统空放试验,检验内弹道参数。全体参试人员多次展开“回想,预想活动”即回想过去试验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的问题,预想可能存在的隐患。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国防部长张爱萍在视察现场时,看了发射装置及发射动力系统后说:“燃气发生器研制工作做得很好”。潜地导弹水下发射装置研究成功是造船、航天、兵器、化工、轻工等各工业部门和中国科学院等有关科研、设计、生产厂共同努力,大力协同的结果。魏乃文带领技术人员先后和七个工业部门,国家科学院的四十多个单位建立了技术协作,解决了研制中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问题。攻克完成了燃气发生器、冷却器、适配器、筒口水密装置、减震器、内筒防腐涂层、筒间密封环等等科研课题。

  1980年,潜地战略导弹进入总装测试阶段。到19821月,基本完成了潜地战略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制任务。19823月,成立首区 (发射区)和末区(溅落区)指挥部。首区指挥部设立在海军试验基地第二试验区,末区指挥部设在“远望l号”船上。

  1982年9月,国防科工委和海军在北京联合召开会议,要求93 0 日前各系统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张爱萍副秘书长要求大家立即进入“战时状态”,确定1982107 日至16日进行向预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试验。107日,丽日当空,海天通蓝,彩旗飞舞,彩带飘飘,海军某试验基地内充满节日的喜庆景象,数百名着装整齐、精神抖擞的参试人员各守其位,等待着关键时刻的到来,等待着那饱含心血、汗水、智慧的成功之花绽放。指挥舰上,张爱萍主任一身戎装,神采奕奕,他身旁站着黄纬禄,黄旭华,魏乃文等几位总设计师和基地司令员、政委等领导同志。此时,装载着两枚固体运载火箭的潜艇起航驶往预定海区。

  “发射试验开始!9艘快艇旋即劈波斩浪定据预定位置,潜艇内随着发射时刻一步步逼近,操作手们响亮地回答指挥员的口令:“冷却器注水完毕”,“上腔注水完毕”,“均压系统工作正常”,发射控制台显示“发射条件满足”的信号灯一亮,艇长果断下达了发射口令, “9876543210,发射!”在操作手按下发射按钮的瞬间,燃气发生器点火,燃气-蒸汽工质气体立即冲进发射筒,导弹按设定被强压推出发射筒,一枚潜地导弹像矫健的鲸鱼破水而出,在水面上溅起一片火花后就直飞起来……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潜地导弹飞行到100米高度时,似乎遇到了什么阻力,原位摇摆了几下,就在反应敏捷的安控系统的指令下爆炸自毁了。当时,只听“嘭”的一声,导弹爆炸开来,跌落海中……试验失败了……此刻,指挥艇上也一片沉静,蹲在甲板上的所有技术人员流出了泪水。现场指挥和几位基地负责同志都满脸懊丧。张爱萍环视了一下大家,首先打破了难耐的沉默:“天女散花嘛”,随后他又轻松而略带调侃地说:“你们这是怎么了?我们的导弹发射出来了,不是初步成功了吗?我们发射第一发的目的就是试验……告诉首区的同志们,特别是技术人员要适当休息,不要搞得过分疲劳。不要因为暂时失利而影响情绪、影响身体、影响工作。不要用一种倾向来掩盖另一种倾向,所有问题都要注意到。”不久,又传来军委聂帅、徐帅的指示:“既然是试验,就有成功和失败两种可能。要像我国女排夺冠军那样,胜不骄,败不馁。好好总结,找出原因,就会成功。”

  当晚,魏乃文和专家们一起,马上投入到查找失利症结的紧张工作中。从各系统的总设计师到所有工程技术人员,都认真查看遥测、光测、录像的记录和实况,分析各种数据,从指挥员到操作手都在反思自己的工作和操作,共同寻找导弹夭折的原因。苦苦寻觅,反复审核,科研人员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火箭第一级发动机保险机构的保险栓插拔不灵,导致试飞失利。技术人员随即抓紧整改修正。

  10月1215时,进行潜地导弹第二发飞行试验。尽管不少同志还捏着一把汗,但毕竟是挫后重起,参试官兵精神振奋,发射现场紧张有序。进入5分钟准备时,潜艇舱内更加宁静,各人似乎只听到自己的呼吸声。当计时器指针指到“0”的同时,保险栓打开,测试插头分离,发射控制台上表示发射条件全部满足的最后两颗信号灯亮了,“发射”的口令发出,只见导弹像一条鲸鱼从水底钻出,在水面上“叭”地一声脆响,随后,人们看见从海面上一枚乳白色的火箭飞腾而起。骤然,从火箭尾部喷出一股长长的火焰、几缕青烟,随之裹着风声,呼啸着射向万里晴空,弹后带出一道隐隐约约却又坚挺有力的飞行轨迹,犹如一道直冲霄汉的白光……广播喇叭中不断传来令人振奋的声音:“××区发现目标!”“××站跟踪正常!”“二级点火!”“两级分离!”“头体分离!”每一个声音都扣动着成千上万人的心弦。“神剑”冲天而起,弹头与火箭在高空中适时分离。弹头穿云破雾,数百秒后准确地射入预定炸区。发射成功了!现场一片欢呼!魏乃文和全体测试人员一起鼓掌,拥抱,个个兴高采烈,兴奋异常!所有的困苦都在这一时刻化为甘甜。经过差不多二十年的研究攻关,魏乃文领导设计的采用燃气动力、导弹水下冷发射装置,是续美、苏之后被中国完全掌握的水下发射技术。由于采用了先进的发射动力系统,从而使我国第一代潜地导弹水下发射系统达到了当代世界先进技术水平,这对于我国核潜艇整体作战性能的发挥起到重要作用 。巨浪I号潜地导弹成功发射,魏乃文的贡献与付出功不可没!

中国核潜艇导弹发射系统总设计师-魏乃文 图5

.“巨浪”铸成神剑

  这次水下运载火箭(潜地导弹)发射成功,表明中国核武器在技术上达到了质的变化,实现又一次新的飞跃。是继我国成功发射原子弹、氢弹、远程运载火箭、人造卫星之后,在国防尖端科学技术领域里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而且标志着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第二次核打击能力的国家,极大地展示了我们的国威和军威!

  从此,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水下发射战略导弹的国家,第四个能自己研制潜地导弹并掌握水下发射技术的国家。后来,这种被命名为“巨浪1号”的潜地导弹在1984年国庆大阅兵上成功展示。 “巨浪1号”潜地导弹研制成功之后,我国科技工作者没有停下研制的步伐,魏乃文和同志们马不停蹄,又开始了新的潜地导弹研制工作。之后,“巨浪”系列潜地导弹不断降生……

  我们可以想象得到,魏乃文看到“巨浪1号”潜地导弹发射成功之后的喜悦心情!几十年的艰苦付出,少年时代的强国强军梦……报国之志,如愿以偿!正是许多如同魏乃文一样的核武科技工作者,他们以聪慧的智慧、杰出的能力、坚强的双手和忘我的工作为祖国铸就了守疆固土的 “神剑”,高高筑起了我们新的长城。他们实现了自己报效祖国、富国强兵的梦想,更促使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实有力地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主要工作历程和业绩

  魏乃文于1948年参加工作,到1987年退休,在长达40年的科研工作中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刻苦钻研,默默奉献,做出了卓著业绩。魏乃文主要工作任职和贡献有:

  1956年任船舶产品设计院第四产品室甲板机械科副科长。

  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0年任船舶产品设计院第七研究室武备科科长。

  1963年任第七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新武器发射装置研究室副主任兼副总工程师。

  1979年任第七一三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潜地弹道式导弹水下发射装置总工程师。

  1988年获授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河南省第六届人大代表。

  其获主要奖励如下:

 1.设计潜地弹道式导弹水下发射装置,获1977年第七研究院科学技术成果奖,1978年河南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奖,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2.巨浪I号固体潜地战略导弹及潜艇水下发射获1985年国家级科技进步特等奖。

  3.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的XXX型潜地导弹发射装置获1992年第七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4.退休后主编《舰载导弹发射装置史料集》一书获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特别奖。

  5.对研制 “两弹一星”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6.1999年918日受邀参加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召开的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科技专家表彰大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党和国家高度褒奖“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这种精神在魏乃文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前排右起第11魏乃文同志

中国核潜艇导弹发射系统总设计师-魏乃文 图6


中国核潜艇导弹发射系统总设计师-魏乃文 图7

八、无价的奉献与牺牲

  魏乃文和许多的核武器科技工作者一样,他们为党的事业、为国家强盛、为民族振兴、为人民幸福做出了无与伦比的卓著的贡献。为此,他们舍弃了个人的、家庭的一切,包括名利、地位、财富,乃至亲情。他们无私奉献了一切,这本身就是莫大的舍弃和牺牲,这种奉献和牺牲精神是无比崇高的,是无价的!最能体现这种精神的是什么?就是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干惊天动地的事,做隐姓埋名的人。”当年魏乃文他们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这既是保密的要求,同时又是心甘情愿的不计个人家庭得失、淡薄名利地位的集体自觉。魏乃文自1948年离开家乡在外参加工作,直到1983年,三十五年没有回过一次家乡,为什么?要知道他在桂平老家还有一个体弱多病的老母亲,还有兄弟姐妹呢..... 老母亲身体一直不好,到1957年摔跤后,生活基本上需要人照顾,1959年病情加重,他母亲病重期间反复追问家人:“儿子他现在在哪?做什么?十多年也不知道回家看看,生你何用!养你何用!……”祖母于1960年病故。此期间魏乃文没能在母亲需要的时候在身边哪怕陪伴片刻,甚至连母亲去世的消息都是在几年之后我父亲写信给伯父他才得知。后来,每当我打开看当年他们兄弟之间偶尔联系的那些已经发黄的信件内容,总止不住泪流满面。后来,在魏乃文工作最繁忙、科研项目进入最后攻坚的时候,他的爱人金淑英因病去世。他妻子病重期间,他在哪里?在实验室里,在山洞里,在海岛上……他不能放下手中的工作来照顾自己亲爱的伴侣。为什么?因为正如伯父魏乃文后来对我说的,他们这些人就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为党,为国,为人民,奉献一切,牺牲自我!可以想象,在创业初期,核武科技战线工作的驻地大多偏远封闭、教育条件差,很多科研工作者自己出自名牌院校,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比谁都清楚,但自己的孩子却不得不随迁辗转上学,自己没日没夜忙于工作,根本没能帮助孩子的学习。他们就是如此亏了身子,苦了妻子,误了孩子。但他们甘之如饴,无怨无悔!今天,我们所在的充满浮躁和功利的社会里,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他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所作出的莫大牺牲呢?


九、回乡探亲抒深情

1983年,魏乃文利用一次出差的机会,回到阔别三十五年的家乡桂平。与兄妹聚见,凝望已是心通,握手便是万语。三十五年的离别,家庭的变故,各自的命运,万千亲情在这一刻凝固了。

  那时,我跟随父亲在桂平一个乡镇读书,父亲带着我来到县城和伯父魏乃文见面。伯父没有住旅店而是和我们家人挤在我二伯娘家,他说这样亲热,好几十年没回家要和你们好好聊聊。他给我的印象是和蔼,文质彬彬,一开口便是问我读书情况。

  由于伯父还有工作在身,他只在家乡停留了两三天时间。期间他悄悄回了趟母校——浔州中学,去看了以前桂平江边渡口的古老码头——大关码头,回到祖屋门前看了看。他和我们一起游玩桂平著名的西山风景区,游玩当中,情到深处,伯父即兴作诗一首:

《西山感怀》

年少别离击长空,

深海长缨缚苍龙。

故里重逢已华髪,

亲人握手笑新容。

 寥寥诗句,表达了伯父的志向、作为、以及对家乡、对亲人的一片深情。但直到后来,我们才完全明白诗中表达的意思。

  因为伯父工作和身体的一些原因,后来他一直也没有再回家乡了。但这次相聚以后,他和家里的书信多了。我们桂平的亲属与在郑州的姐弟他们也相互往来,甚是亲密。之后伯父为了重修家史,写了相关的回忆录,字里行间不乏勉励我们族人积极向上,再创新业绩的拳拳话语。

十.郑州再相聚

  2015年7月份我们桂平家族一行十人专程去了一趟郑州市探望伯父他们,那年伯父已经94岁高龄了,伯父见到家乡的亲人他格外开心,精神矍铄,和我们总有谈不完的话题。伯父他们一家住在4楼一套110平米走楼梯的老房子,伯父每天下楼活动需要年轻人帮扶才能下来,很不方便。伯父生活简朴,家庭陈设简单。我们想不到这样一位对国家和人民有功之臣,生活环境如此一般,对物质条件要求如此之低。想想今天的我们那一点点个人工作成绩和所拥有的生活条件,对比一下自觉惭愧。

我的一点感悟

  纵观我伯父一生奋斗的历程,他淡薄名利,隐姓埋名,持之以恒,为了党、国家、人民,燃烧自己,铸就无悔的人生。是谁影响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谁引领他去取得如此辉煌的业绩?他生于旧中国,成长于新中国,成就于新时代。他的成长历程充分说明:唯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他精神的导师,唯有新中国才能给他施展才华的舞台,唯有社会主义优越的制度才能够实现国家集体统筹,多方协同,取得跨越式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我更加理解伯父说的那句话是完全正确的——所有取得的成就都不是他个人的功绩,而是集体的,国家的,人民的成就。

                          侄儿 魏 飚  写于广西桂平

                     2017年122

特别感谢广西教育学会理事---蔡梓权老师指导

感谢魏 风提供帮助

  注:文章部分内容引用1:《中国“巨浪”水下运载火箭发展始末》作者:凌翔,寒羽 。2:《魏乃文:中国核潜艇的助推手》 作者:谭玉萍,李金霞

                      

中国核潜艇导弹发射系统总设计师-魏乃文 图8

中国核潜艇导弹发射系统总设计师-魏乃文 图9

中国核潜艇导弹发射系统总设计师-魏乃文 图10

魏乃文在广西桂平市的故居


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06-2021 中华魏网
联系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东风路2号附110号 联系方式:138-3813-7279 
站长: 魏秀岩wxy(字崟嵩)
中华魏网QQ群1:42563815(高级群) 中华魏网QQ群2:59273118 中华魏网QQ群3:50731020

总谱管理总谱联络 技术支持

中华魏网为纯属公益性的网站,无任何商业目的,弘扬魏氏文化为魏氏宗亲提供寻根问祖,沟通交流,资料查询。全站资料永久免费对全球的魏氏宗亲开放,若发现网站所载信息若有不准确之处,请与管理员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021号  豫ICP备110248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