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源流

毕公高后裔(十八姓氏)

时间:2021-04-09 08:48:27   作者:河南魏氏编辑部   来源:   阅读:4603   评论:0
内容摘要:华夏文明源远流长,而姓氏的诞生便是文明进步的体现,最初的姓氏其实只有二十一个姓氏。《三语》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炎帝居姜,以姜为姓;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但随着华夏文明的拓展,与华夏子孙的繁衍,时至...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而姓氏的诞生便是文明进步的体现,最初的姓氏其实只有二十一个姓氏。

《三语》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炎帝居姜,以姜为姓;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

但随着华夏文明的拓展,与华夏子孙的繁衍,时至今日全中国,见于文献的姓氏有5662个,收录到现代汇总的《百家姓》增补共568个,其中姬姓衍生姓氏达到411个,堪称中国姓氏之祖。毕公高”,成为姬姓世系中最成功的代表,直系姓氏见于史籍便有魏、毕、王、潘、冯、庞、令狐等,更有旁支姓氏秦、胡、黎、高等十余支。

现在的姓氏

据手头的资料,毕公高后裔至现代姓氏有:、冯、元、令狐、王、梁、强、易、毕、庞、潘 12 姓。其中,前 9 个姓氏为毕万后裔的分支,后三姓为毕公高直系后裔。还有:令氏、狐氏、战氏、信氏、高氏、黎氏、秦氏、于氏等诸多姓氏,虽然有些姓氏渊源以野史与讹传,但也说明毕公高所具有的影响力。

一、魏 氏:

魏氏始祖毕万,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辅助晋献公,于公元前661年灭了姬姓的耿、霍、魏等小国,因功受封魏国(今山西芮城)为封地,并封为大夫,后又辅佐晋献公“假途伐虢”,灭亡虢国与虞国,成就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的伟业!毕万的子孙以封邑为氏,称魏氏。这是魏姓中以国为氏最早的一支。

毕万的后代魏斯,最终与赵籍、韩虔,获得周威烈王的许可成为诸侯,拉开战国纷争的大幕,魏文侯任用西门豹、李悝、翟璜、吴起等名臣,改革魏国内政积弊,开疆拓土成为最先称霸中原的诸侯,使得魏姓人口迅速增加,由此姬姓魏氏被尊为‘魏氏正宗’,毕万被奉为魏氏始祖。

二、万 氏

春秋时,毕公高后裔毕万在晋国任大夫,毕万以战功封于故魏城(今山西芮城),因此被称作“魏万”,其后裔子孙以“”为氏。毕万的后裔魏万章有个孙子,改姓为祖父的名字“万”,称“万希仁”,从此诞生了一支万氏家族(一说是:晋献公封毕万于魏地万水,封官爵为大夫,并以名赐姓为“万”)。其后裔子孙世代沿袭万氏至今,史称万氏正宗。姬姓魏支万氏族人,皆尊奉毕万、万章为得姓始主。

三、冯 氏:

毕万受封魏地之后,其家族的魏长卿一支受封于原来冯简子的封邑冯城(今河南荥阳东部),在魏长卿及其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改称冯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冯氏正宗。

四、元 氏:

毕万受封魏地之后的魏国第二代君主魏武侯,将自己的儿子封赐在元氏邑(今河北元氏县),史称公子元。其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邑名称为氏,该支元氏族人尊奉公子元为得姓始祖。

五、令狐氏:

令狐是一地名。毕万受封地,官拜大夫,他的数代子孙都是晋国大夫,到毕万的曾孙魏颗,由于跟秦国打仗生擒秦国大将杜回而立了大功,被晋君别封于令狐(今山西临猗),传到其子魏颉时,“以邑为氏”而姓了令狐,至今已有 2300 多年的历史。

在令狐氏族人中,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者,称令氏狐氏,世代相传至今,史亦称令氏正宗,其令氏的姓氏读音作líng,但因长期形成的叫法,大多称呼为lìng。姬姓令氏族人皆尊奉魏颗、魏颉为得姓始祖,且不与芈姓令氏合谱,现山西、贵州、甘肃等地均有分布,甘肃通渭、会宁的令狐氏现大多已改为令氏。

六、 氏:

《通志·氏族略》记载:“京兆、河间之王,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此姬姓王”。汉唐时一些著名的王氏支派,如京兆王氏、河间王氏、高平王氏、山阳王氏、凤阁王氏等,均自称是毕公高的传人。其由来是毕万仕于晋、封于,魏国被秦灭之后,其王族子孙纷纷避难于各地,因为是王者之后,所以被称为王家;如毕万裔孙信陵君无忌之孙卑子在魏国灭亡时逃到泰山,汉初又奉诏入仕,任中涓、封兰陵侯,因出身王族,也称他的家族为“王家”;又如被秦始皇迁至关中霸陵的原魏国王族,也被称为“王家”。

七、梁 氏:

毕万封于,其后裔魏斯(文侯)在“三家分晋”后定都安邑,国号“魏”。战国初,魏国为了躲避秦国的威胁,魏惠王将都城从安邑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从此“魏国”亦被称为战国之“梁国”,该国在公元 225 年被秦所灭。亡国之后其后代遂以故国名为姓氏,称梁氏。魏氏同宗同源从此形成了又一支开封梁氏,世代相传至今。

八、强 氏:

《通志·氏族略·五》记载:“春秋晋有魏强氏”;《元和姓纂》记载:“魏武子支孙庄子快生缰,为魏缰氏”。魏缰氏是毕万的孙子魏武子(魏犨)的后裔子孙是支庶后裔。其子孙后裔将魏缰氏记作魏强氏,后统一为魏强氏,再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强氏。从此诞生了又一支强氏家族。即:毕万——芒季——魏武子魏犨——大将军魏颗——魏庄子魏降——魏快——魏缰。

九、易 

毕万封于之后,成为后世战国时魏国的先祖,其后裔子孙中有人食于冀州东境的易水(今河北唐县、宝县、安新一带)流域,其子孙遂以水名为姓氏,称易氏,与魏氏同宗同源,世代相传至今。姬姓易氏族人大多尊奉毕万为得姓始祖。

十、毕 氏:

《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封于毕,以国为氏”。3000 多年前的毕国在今陕西长安、咸阳以北,此地又称毕陌、毕塬或咸阳塬。毕国灭亡之后,其王族子弟和国人流落于各地,而毕公高后裔中仍居于毕国者,遂以故国名称为氏,称毕氏。史称毕氏正宗。到汉代有一支迁到山东的东平,繁衍成当地望族。

十一、庞 氏:

《通志·氏族略》记载:“庞氏,姬姓。周文王子毕公高之后,其支庶封于庞乡因以为氏”。该支庞氏以封邑为氏,世代相传至今,尊奉毕公高为得姓始祖。

庞姓始祖毕公高。周初著名政治家。商朝末年,周文王的第十五子高,随周武王兴师伐纣立下赫赫战功。西周建立后,他负责处理被商纣王关押的犯人。他采取宽大为怀,平反了不少冤狱,表彰了因直谏受害的功臣,因而名声鹊起,为“周初四圣”之一。后被周武王封于毕国,爵位为公。世称毕公高。

武王驾崩后,其为顾命大臣之一,他与周、召二公等一起辅政,使周王朝的经济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并形成了“成康之治”的盛世。毕公高支庶有封于庞乡(现代地址:陕西咸阳毕塬兴平一带),后世子孙以封邑为氏,称庞姓。

十二、潘 氏:

毕公高封于毕地以后,让自己的儿子季孙食采于潘(今陕西北部),季孙的子孙后代“以邑为氏”,称潘氏。这支姬姓潘氏是今陕西潘氏之源,史称潘氏正宗。

由于诸多的原因,每个姓氏都有数支渊源,上述姓氏中毕公高的后裔,仅为该姓的一支而已。

十三、战 氏:

以祖辈名字为姓氏,战国时滕国有名毕战者,为滕文公管井田,其后以其名为氏。

古代掌战阵之官,以官为氏。

注:毕姓出自姬姓

昔者太公封营邱凡吾世反葬于周范氏本陶唐历三代不埋其绪乐云乐所自生礼曰不忘其本固振古为兹也夫。

锡姓载在夏书授姓氏祥于左传,这段话讹字很多,校勘如下:

邱应作丘,吾当作五,埋似当作理,为当作如,祥当作详。

十四、信 氏:

信姓出自姬姓,是战国时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的后代,无忌系魏昭王之子,封于信陵,人称信陵君。礼贤下士,曾用候生计,窃符救赵,又率五国君败秦于函谷关,感震天下。后魏国君中秦离间计,罢无忌职,无忌日夜***乐,优郁而死。其后代子孙以其封号之信字为姓,乃成信氏。无忌(毕万第二十世孙), 其后代有一支以其封号之信字为姓,即信氏。信姓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风俗通义·姓氏篇》。其姓源自信陵君魏无忌之后。据《风俗通义》记载,战国时魏公子信陵君无忌之后裔,有以祖先封号中的信字作为隆者。

信陵君(?——前 243) , 魏昭王少子,安麓王的异母弟,即魏无忌,号信陵君。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因安麓王元年(公元前 276 年)被封于信陵(今河南宁陵县), 所以后世皆称其为信陵君,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称战国四公子

十五、高氏:

姬姓高氏,高氏广泛认可高阳氏或炎帝后裔,高阳氏以先祖称高氏,炎帝姜氏受封齐国演化成高氏,但传闻陕西高氏,出自毕公高后裔,因其子孙怀念先祖情德高尚,以姬高之名‘高’为姓氏,是为姬姓高氏,主要分布于陕西。

十六、黎 氏:

姬姓黎氏,夏朝便已有黎国,"西伯戡黎"使得效忠商朝的黎国灰飞烟灭,周武王复立黎国,但其疆域大为削减,传闻周王将黎国疆土封赏给毕公高后裔,始有黎姓重新活跃于历史舞台,主要生活山西长治县。

十七、秦 氏:

姬姓秦氏,周康王命毕公高,分出封国民众,到东郊秦地屯守,毕公高为国家大义而执行,并妥善安置民众,此举强化了都城镐京的守备,令周康王感动写下《毕命》,屯守民众也感激毕公高,因此以秦氏为姓,以彰显保卫疆土的决心。

十八、于 氏:

姬姓于氏,传闻随着西周的衰败,毕国被戎族所灭亡,毕国之人流散四方,繁体“”字,上为田,寓意富足,中合方,寓意依靠,民众无不感叹失去家园的悲苦,只余一片青天,半截枯木,遂以于字警醒发奋,以示不忘苦难。

高氏、易氏等诸多姓氏,虽以野史与讹传,但也说明毕公高所具有的影响力。

当然姓氏只是血缘的符号,华夏民族是在包容中裂变并成长,姓氏也包含诸多依附和少数民族改姓,虽然毕公高世系并非全部是直系后裔,但毕公高以自身的德行,获得民众的拥戴与认可,其子孙后代也能够奋进努力,最终将这个西陲小国,衍生出如此多的姓氏。

而毕公高,与其后代毕万,魏斯等,共同为华夏历史的进步与姓氏的形成,谱写了异彩纷呈的篇章!


标签:姓氏  后裔  魏国  令狐  毕公  
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06-2021 中华魏网
联系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东风路2号附110号 联系方式:138-3813-7279 
站长: 魏秀岩wxy(字崟嵩)
中华魏网QQ群1:42563815(高级群) 中华魏网QQ群2:59273118 中华魏网QQ群3:50731020

总谱管理总谱联络 技术支持

中华魏网为纯属公益性的网站,无任何商业目的,弘扬魏氏文化为魏氏宗亲提供寻根问祖,沟通交流,资料查询。全站资料永久免费对全球的魏氏宗亲开放,若发现网站所载信息若有不准确之处,请与管理员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021号  豫ICP备110248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