骤雪初晴,西风凛冽,一道残阳穿越一片杨树林,阳光将一座土岗洒照得色彩斑斓。土岗正西,一座高大的青石碑刻犹如洪荒时代一个独孤求败的青衣侠客,面色冷峻,只身孤影屹立在穹顶之下,碑帽左右双龙拱起4个结构匀称、方圆相济的篆刻“梁惠王墓”。碑刻正文:梁惠王(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19年),即魏惠王名,战国时代魏国第三代国君,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初联韩赵拒秦,曾大败秦孝公于栎阳,浊泽战后,三秦联盟瓦解,而秦齐逐渐强大,为御齐,魏惠王于公元前364年将都城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迁至大梁,自此亦称梁惠王。开鸿沟、引黄入圃田泽,兴修水利,施惠于民,修筑长城,扩充军备,国力强盛,遂“伐楚胜齐,制韩赵之兵,驱十二诸侯,以朝天子于孟津”,一度称霸,马陵战后,“东败于亲,西丧秦地七百里,南辱于楚”彻底衰落。公元前319年,梁惠王去世,在位50年,享年82岁。
梁惠王墓俗称“老虎谷堆”
11月25日下午,本报记者驱车来到位于中牟县官渡镇韩庄村,在该村陇海铁路桥头南大约50米的马路边,看到一座刻有“梁惠王墓简介”的石碑,碑文如下:梁惠王墓位于中牟县官渡镇韩庄村西南500米,北距陇海铁路50米,该墓南北长98米,东西宽68米,面积为6668平方米,墓冢高出地面4米,俗称“老虎谷堆”。据乾隆十五年《中牟县志》记载:“梁惠王墓在县东三十里,韩庄西南一里处,周围二亩,高一丈五,形如偃月。”
梁惠王墓俗称“老虎谷堆”,记者对此不解。曾任韩庄村党支部书记、今年70岁的丁万顺告诉记者,传说汉三杰之一的张良某晚路过梁惠王墓,月黑风高,四野寂寥,心下恐惧,遂折下一根树枝,在梁惠王墓堆画了一只老虎,栩栩如生,虎视眈眈,路人远望,竟不敢近前,于是称梁惠王墓为“老虎谷堆”。
“80年代以后,村里有人把古墓上的荆棘全部清理掉,垦地开荒,种上了庄稼,年年犁犁耙耙。到现在,原来足有一丈高的古墓差不多只有一两米高了。”丁万顺对此感到惋惜。
传说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中牟县有一伙盗贼竟然趁夜间盗挖梁惠王墓,梦想从墓穴挖出金银财宝。韩庄村和附近的村民立即自发组织成了护墓队,黑压压呼啦啦冲向梁惠王墓地,这帮盗贼惊慌失措,纷纷作鸟兽散。为了防止梁惠王墓再遭不测,村民们运来砖块,将盗贼挖开的洞穴给填满夯实。村民还一致约定,一旦有人发现盗墓,就鸣锣告知大家,齐心协力保护梁惠王墓。梁惠王墓得以完好保存。
梁惠王是有史记载第一个在开封定都的国君
梁惠王在位期间,任命魏国河西人庞涓负责训练魏国最精锐的部队,庞涓得鬼谷子真传,把师父的技艺运用得淋漓尽致,数年时间就把魏国军事经营得井井有条,实力大增。但是庞涓嫉贤妒能,阴谋陷害他的同门师弟孙膑,孙膑无奈装疯卖傻,死里逃生后投奔齐王麾下,伺机复仇。周显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41年),齐国和魏国拉开战事,庞涓轻敌,死于孙膑乱箭之下。一代名将饮恨马陵,魏国军事元气大伤。
公元前361年,魏国迁都大梁(今开封),魏国还是魏国,魏惠王成了梁惠王。这是开封历史上的首次建都。
迁都以后,梁惠王高屋建瓴,科学部署,苦心经营,把大梁城建造得规模宏大、坚固无比。所建造的大梁城周长达30余里,有12个城门,城墙高约5丈,护城河四面沟通,又宽又深。城内大街长约10里,居民有三四十万。
公元前360年,梁惠王对大梁西边的圃田泽进行整修,引黄河水南下入圃田泽,把圃田泽改造成了方圆300里的巨大湖泊,然后凿沟修渠,从圃田泽引水到大梁。在此后20多年间,梁惠王命人向东南继续开凿,使水系工程不断拓展,经通许、太康,一直延伸到淮阳东南流入颍水,最后汇入淮河。这些水系工程相互连接,交织成网,形成了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的人工运河——鸿沟。鸿沟就是今天的贾鲁河。
鸿沟就像一条四通八达的水上走廊,从大梁向四周延伸,连接着豫东大平原上的众多主要河道,形成了黄淮之间的水运交通网。魏国的船只从大梁出发可以直接驶入韩、楚、卫、齐、鲁、宋等国,促进了魏国与各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凭借便捷的交通优势,大梁城在短短十几年间,便一跃成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富甲中原的商业大都市。
梁惠王是有史明确记载的第一个在开封定都的国君,对开封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历史贡献。他所修筑的大梁坚城,奠定了今日开封城的基础;他所开凿的人工运河鸿沟,使开封城四周水道畅达,景象万千,颇具名都气象。时至今日,开封仍以多水而著称于世,享有“北方水城”的美誉。
梁惠王兴修水利 促经济快速发展
在迁都后的当年,“梁惠王废逢忌之薮以赐民”。“废”字又作“发”,“薮”即川泽地。逢忌又称作蓬忌、逢池、逢泽,位置在今开封市东南。泽薮在以往由国家控制,作为国库的一项收入,百姓不得染指。梁惠王宅心仁厚,胸怀苍生,迁都大梁后随即废弃了由国家控制的逢忌泽,让百姓利用,以施惠于民。接着梁惠王又开始兴修水利。《水经·济水注》引《竹书纪年》说,梁惠王十年,“入河水于甫田,又为大沟而引甫水”。河指黄河,甫田是一泽名,在今中牟县西。是魏国把黄河水引到甫田泽,再开挖一条灌溉渠(大沟),引甫田中水灌溉农田。这样,使魏国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
“中牟与圃田泽、开封均有很深的渊源。根据资料,圃田泽东到中牟县西,南至新郑东北,大片的沼泽地都称为圃田泽。《舆地通考》里说,古圃田泽,在中牟县西;《元和郡县图志》又说,圃田泽在中牟县西七里。”蔡纪中说,“春秋郑原圃地,汉置中牟县,属河南郡。北魏太平真君八年(公元447年)省太阳武,景明元年(公元500年)复置。隋开皇初更名内牟,十六年(公元596年)析置部城县,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内车曰圃田县,大业初并郏城入圃田。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改圃田为中牟,后不复变,明清以来均属开封府……”
魏国的西边是日益强大的秦国,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力日强,虎视周边,早有并吞八荒之心。为了防备虎狼之秦,以便统一三晋,梁惠王在公元前358年开始就命令大将龙贾亲率大军修筑长城。这条长城从黄河边的卷(今原阳县西)开始,东到阳武(今原阳县东南),折往西南行,到达密(今新密市东北)。公元前358年,梁惠王“使龙贾率师筑长城于西边”,这可能就是沿洛水筑的长城。公元前352年又进一步扩建。由于梁惠王采取了比较切合时宜的措施,魏国国力又大大加强。公元前356年,鲁、宋、卫、韩的国君都到魏国去朝见梁惠王。梁惠王又在诸侯之间领袖群雄。
至于梁惠王迁都的原因,《史记》记载,公元前339年,秦、赵、齐联合进攻魏国,大败魏军并占领魏国都城安邑,魏惠王被迫迁都。另一种说法是大梁处于中原腹地,地大物博,可以让魏国拥有更加肥沃的土地,更为便利的交通,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而魏国原来的都城安邑,回旋余地狭窄,极易受到封锁和攻击。梁惠王想要壮大实力,称霸诸侯,就要把疆域向中原拓展。
梁惠王所建造的大梁城,可以说是战国时期最固若金汤的都城,也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当时在诸侯各国中,规模能与魏国匹敌的唯有齐国的都城临淄。
公元前319年,梁惠王又在齐、楚、燕、赵、韩等五国支持下,赶走了张仪,改用公孙衍为相,采取合纵。由于梁惠王的外交政策朝秦暮楚,军事上树敌过多,导致国势日弱,这一年,内外交困的梁惠王溘然长逝。
梁惠王死后为何安葬于此,不得而知。
中华魏网为纯属公益性的网站,无任何商业目的,弘扬魏氏文化为魏氏宗亲提供寻根问祖,沟通交流,资料查询。全站资料永久免费对全球的魏氏宗亲开放,若发现网站所载信息若有不准确之处,请与管理员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021号 豫ICP备110248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