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文化

漫话四川资阳魏氏的前世今生

时间:2022-04-18 09:43:44   作者:魏德元   来源:中华魏网   阅读:2025   评论:5
内容摘要:寻根问祖漫话四川资阳魏氏的前世今生雁浪钟石寻根问祖是人的一种本性,一个正常的心态和情结。传统的编修家谱便是这一心理本性的具体体现。没有家谱或不知家族的过往历史,不了解自己的根脉,就如同断了根的浮萍,显然是人生的一大遗憾。多年来笔者就处于不知根脉的遗憾和无奈之中!好在今年初偶得编于1918年的资阳《魏氏宗谱》(以下简称"...

寻 根 问 祖

漫话四川资阳魏氏的前世今生

雁浪钟石 


 

    寻根问祖是人的一种本性,一个正常的心态和情结。传统的编修家谱便是这一心理本性的具体体现。没有家谱或不知家族的过往历史,不了解自己的根脉,就如同断了根的浮萍,显然是人生的一大遗憾。多年来笔者就处于不知根脉的遗憾和无奈之中!好在今年初偶得编于1918年的资阳《魏氏宗谱》(以下简称"宗谱"),查寻到了自己的根脉,多年的这一困惑几近全部解除。但兴奋之余,对资阳魏氏的过去知之甚微仍心有不甘,由此,便产生了寻根究里的"研究"兴趣。近半年来,笔者依靠"宗谱",通过平面纸媒、网络等载体,查阅了大量有关"湖广填四川"的历史资料,结合家族口传历史,並搜索网上散见的有关魏氏族系的信息,对"宗谱"上我判定为"进川始祖"的22人所形成的支系,进行了逐代的追踪、查寻、解读。並由此对我们的先祖是谁?我们来自何方?何时、因何而来?来资阳的开山始祖是谁?资阳魏氏前期人口、发展、支系及字辈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形成了以下文字。尽管资料有限、错漏难免,还是不揣冒昧拿出来奉献于族人。意在尽快为宗亲,特别是如我先前一样没有宗谱,对家族历史一无所知的族人,草草勾勒出一个资阳魏氏过往历史的全貌,为寻根问祖、修编族谱提供参考。文中不妥或不对之处,诚望族人不吝指教、提出批评意见。

       一   资阳魏氏的先祖是谁?

    魏姓作为我国的一大姓氏,在宋代百家姓中排名第30位,在当代100家大姓中排第47位。至今占我国总人口的0.42%,约580万人。如加上居于台湾以及侨居东南亚和世界各地者,估计魏姓人口总数有七、八百万之数!在这么一个历史悠久的大族群中,我们资阳魏氏的先祖是谁呢?此问並非玩笑调侃,也并不多余。因为,在当下忙碌的人群中,不知先祖,不了解家庭历史者并不在少数。大多数人可以说出自己祖父、曾祖或高祖的名号,但继续往上追踪,天祖、烈祖、太祖、远祖、鼻祖以至更远的祖先,恐怕就少有人知道了!所以,对于我们的祖先,我们应该有尽可能多的了解。而宗谱便是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由此,笔者对"宗谱"进行了个细地研读、考查。

       笔者惊喜地发现,聰明的先人在编谱时将谱自然地分为了截然不同的详、略两大部份。笔者命之为"全谱"和"简谱"。

      所谓"全谱"是族人的全员记录。所谓"简谱",即如"宗谱"之"正支一线到底"的记录方式。(見图一)是将自己一支作为正支,其余作为傍支。只记正支,傍支忽略不记。这种去繁就简一一的记谱方式,无论族系发展历史多久,族群规模多大,均使编续宗谱成为可能,而且使各支系均能从同一个谱系中追根溯源。

漫话四川资阳魏氏的前世今生 图1


本"宗谱"的前60个世和重新计辈的12个世共72代,就是笔者所定义的"简谱"。由于资阳魏氏是由广东入籍,故先人在编谱时对广东到资阳间的12代尤为重视。但因要同时交待以后将来资阳的5个支系的情况,所以既非全谱,又非一线到底的简谱。为此特将这12代绘制成谱系图。

漫话四川资阳魏氏的前世今生 图2

       全谱的记录信息自是全面,但很难持续。因人口的增长几近几何级数,人口数量迅速增加而人们的资料收集、联络、统计、存储等手段和技术往往难于跟上。特别是百余年前交通、通讯十分落后的资阳更是使全谱记录问题重重,稍隔几代就"全"不起来了。(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相距七、八十里在资阳乡村都还可称之为遥远!因为这就是难于实施的一整天的行程)。不过,因资阳魏氏是由外地迁入,作为家族的一个全新起点,在初期釆用全谱记录家族的发展显然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按照上述简谱、全谱的划分,我们只要厘清来资阳之前的一到十二世5个支系情况,则资阳魏氏族人便可依据"宗谱",从前60代接续到来前12代,再与来后的全谱相接,完成真正的"一线到底",我们的先祖是谁就全部找到了。

 

       下面,笔者试对112世谱系图解读、分析。(见图二)

       一世祖魏曰元。出生于元十七年(1280年)江西石城县塘台。公元131232岁时避战乱,兄弟四人(元、亨、利、贞)泣别,各奔一方。曰元公南迁至广东长乐县(今五华县)横坡墟(今橫陂镇),建祠安居,开枝散叶,瓜瓞绵绵。曰元公卒于1367年,享年88岁。曰元公时,宗族以60甲子为一个轮回,公推第61世曰元公为一世祖。自此开启了重新以世数排辈的方式。资阳魏氏虽也釆用並出现了多种"字辈"排法,並实际上产生了一些字辈错乱,但还是始终遵守按世数排辈的大规矩,保证了魏氏的辈份清楚不乱。

       二世祖魏言兴。

       三世祖魏赵宝。

       四世祖魏安,魏清兄弟两人。鉴于资阳魏氏分别是魏安(兄系)、魏清(弟系)的后人,谱记为"安公支派"、"清公支派",故将谱载两公情况录下:

       魏安,字克恭,生于明洪武壬子岁,由翰林院编修差选,出任江南学院,续任山东学院。至58岁己酉科又任山西大主考。享年65岁。卒于丁己年,与朱妣合葬叶塘尾。有诗赞曰:

       公禀异姿,文名擅长。学差两任,主考一当。

       妻妾十二,九子呈祥。宏开世派,远绍书香。

       魏清,字克敬,魏安胞弟。生龙、麒、麟、凤四子。

       五世祖为魏英、魏祥、魏敏、魏龙、魏凤五人。谱上在安公九子后记"以上九公,惟英祥敏三公子孙在会",在清公四子后记"以上四公,惟龙凤二公子孙在会"。(见《宗谱》上卷重编码二)所谓"会",应是资阳魏氏宗亲会的简称。由此可见,资阳魏氏分别是英、祥、敏、龙、凤这5个支派的后人。《宗谱》的编排从第七世起,就始终以这5支派按大排行的长幼次序排列。即图中由右至左的顺序。

        之后,延续到第十二世在资阳形成22个分支,並一直发展至今。

        综上所述,结合《宗谱》前60代的记载,资阳魏氏的历代祖先就一一显现在我们面前。

        魏毕万,我们魏氏的始祖,魏氏之宗。

        资阳魏氏是战国初期第一强国的第一明君魏文侯魏斯,以及魏武侯魏击,魏惠王魏瑩,魏襄王魏赫,魏昭王魏遫,魏安釐王魏圉的裔孙。著名历史人物信陵君魏无忌先人是18世祖安釐王的异母弟。

       唐代著名宰相魏徵是资阳魏氏的第46世祖。

       资阳魏氏是1世祖曰元公(重新开始计辈),2世祖言兴公,3世祖赵宝公的裔孙。

       资阳魏氏分别是4世祖安、清两公,5世祖英、祥、敏、龙、凤五公的后人。

       资阳魏氏分别是22位入籍资阳的开山之祖、12世先人的后人。

       以上仅对资阳魏氏根脉上的知名人物、重要时段人物作一间断罗列。我们只要保存並续好宗谱,尤其要抓紧在中断修谱近百年后尽快查寻谱系,或通过族中老人口传,或通过字辈,尽快查到并接续到谱系,则我们每位族人便可"一线到底"找到各自的历代祖先了。

 

 

         二.资阳魏氏来自何方?

    从上面对部分先人的罗列,可以粗略看到祖先的籍地、移动路线足跡的总体轮廓。大体上是由山西到中原,到广东,到四川资阳县。但毕竟经历长达二千七百多年时间,先祖们经历的变更却极不简单。

       先祖得姓始于山西。

       战国时期为七雄之一,历"二侯七王"存续221年,居于河南。

       秦时魏国"为秦所灭,魏氏子孙从兹溃散,奔于钜鹿"。先人不忘亡国之恨,以故国魏为姓成为以国为氏的最后一支,聚居于钜鹿,坚韧不拨继续发展。(钜鹿,位于今河北省中部地区)

       秦末至汉,先祖始终不忘灭国之仇,直接参与了反秦斗争,并称王封侯。其间,楚怀王立魏豹为魏王,项羽杀秦王后分封诸侯,自称西楚霸王,又将魏豹攺封至今山西东南部,人称西魏王。

       至汉时,刘邦封魏无知(魏无忌之孙)为高梁侯。西汉封侯的还有27世祖魏相。汉晋时期,魏姓在北方的活动区域增大並扩展至江南地区。

       唐代,是魏姓的又一显赫时期。先后有魏徴、魏玄同、魏元忠、魏知古、魏谟、魏扶六人任宰相。此间先祖们主要居于京都长安、洛阳,黄河流域一带。

      自宋以来,魏氏渐成大姓。随着人口逐渐增多,其展露头角的机会也多了起来,尤以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省最为显著。宋代魏姓就出了四位宰相。可见随着人口增多,能人增多,魏姓的生活空间也迅速扩展,並已覆盖全国的主要地区。

       宋以后,资阳魏氏先人逐渐南移。元朝时居江西赣州府石城县。1312年曰元公避元末战乱,迁移並定居于广东惠州府长乐县,即今之梅州市五华县。

       清初,在闻名的"湖广填四川"移民潮中,我们资阳魏氏的先人便在所谓的"招民"皇命之下,由广东长乐县被"移送"到了四川资阳县。至今,成为了地道的"蜀人原乡"的资阳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先辈历代的生活地带和生活轨迹。这与时下网上盛谈的"客家人"的奋斗、迁徙路线是大体一致的。(因我们就属客家人这一范畴)作为资阳的魏氏族人,对三百年前由广东入蜀记忆最为深刻,所以始终不忘並代代相传相教"我们是广东人"。迄今,多数族人也就止于我们来自广东这一大概情况而已!现在,如欲回答"你从哪里来,朋友?",我们就可从容地由北说到南,从山西、陕西、河南、江西讲到广东,明确地告之,三百余年前我们来自广东惠州府长乐县,今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

 

       

         三.何时、因何而来?

 

     资阳魏氏族人是清初《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颁行后陆续由广东长乐县奉旨迁来填川的移民。其中,第十二世先祖魏邦选公和兄弟共七人于1713年(康熙52年)入籍资阳铁炉沟,是较早入川的一批,先人必贤、必兆于1726年(雍正丙午年)入籍资阳东乡,是入籍资阳的又一批"。(见笔者《资阳魏氏先人入川事考》,以下简称"入川亊考")

        经继续对《宗谱》反复研读发现,宗谱上有三点更可力证先辈们的入川时间。一是简谱与全谱的分界,明显透露出了先辈踏足新地,落地生根,分枝散叶,开花结果的巨变!全员的出生记录正是这一籍地变更的实实在在的体现。这一巨大变更的时段就在12世与13世之间。与"七弟兄",必贤、必兆的辈份和入川时候完全吻合。二是部分先人的籍地、殁葬地的记载,同样透露出了12世前后的截然不同!112世先人有籍地、殁葬地记载的多达近20处。诸如,长乐县横坡墟、陈白塘、田螺塘、高硚肚、余福塘、叶塘、下埠塘、锡坑鸦鹊塘、黄塘窩、蝴蜞塘、山斗种、井头坑、叶塘尾等等,今笔者网上查询,大部可查到且均是现广东五华县或邻近兴宁县的地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2世弘魁公殁葬于广东,其子必兆捡骸入蜀归葬资阳的记载更是明确记载了籍地变更的准确时间。三是据笔者查考,资阳魏氏的字辈有多支的新起点或分支点就在12世及以后几代上。这正是兄弟或堂兄弟们新立门户、新起炉灶、定立字辈新规的展现。(下文将专述字辈)

     由上,我们可以较为肯定地得出,先辈来资阳的时间段是,清初"湖广填四川"时的前期,康熙33年至雍正初年间,即1700年前后的三、四十年间。

        我们的先辈又为何要冒风歺露宿、忍饥受冻之苦,从万里之遥的粤东北深丘区迁来资阳呢?笔者认为,这是《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给我们的先人带来的灾难。皇命难违,先人为生存所逼,无法抗拒官方"移送"、被"递解"来填川!(见"入川事考")有资料说(见《湖广填四川经历了100年,作为四川人你知道你是哪里迁来的吗?》星娱喵,网易新闻),奉旨入川即"诏入川",其方法就是由政府倡导,由移民所在地职能部门实施强制手段,不管其意愿,只要一声令下集中,便成群捆绑移民入川。在民间口头流传中,不少涉及关于四川人为何喜爱将双臂反背背上走路,为何称解小便为"解手"的说法。就是相传"湖广填四川"时,是将移民双手反剪在背上,捆着上路的缘故。途中小便时,只有松绑才能方便,于是把小便称之为"解手"。常闻这些传说,不禁悲从中来!作为魏氏后人又怎能不为先人所受的非人之苦、非人之罪而悲而叹呢?!

        史载"湖广填四川"移民潮前后经历长达百余年。前期"招民入川"就是如上所说的带有强制性的移民。虽有一些"给地亩为永业"的实惠政策,但其最初的强制手段的强暴行为是难以掩盖的。到乾隆后期渐有因避灾荒、避祸、避难等为生存而自发移民的现象。面对"上川"求生存的潮流,官方一攺前期的倡导、强制,反转为限制、阻拦。无论前期、后期,对老百姓而言就是三个字,"为生存"。经笔者对12世后族人逐代查核,自1222人来资阳后,无一新的支系进入,故资阳魏氏是前期"填川"者,是强制来的!笔者一直认为,所谓"招民"是粉饰官方暴政、暴行的措词而已!

       我们的先人是无法抗拒皇权,为生存所逼,被强制而来的!

 

    四.来资阳的开山始祖是谁?

 

        依据对先人入川时间的考证和对112世的谱系图解,结合口传"七弟兄入川",《宗谱》明确记载必贤、必兆兄弟入川,笔者认为,图中下排标注数码的22位同宗弟兄,是来川入籍资阳的开山始祖。他们是:

       

英公支派:(10支)

       1.魏  璿

       

       2.魏邦镇

       3.魏邦选

       4.魏邦翰                                                                                                                

       5.魏邦亮    七弟兄入川的四个弟兄

       

       6.魏復泰

       7.魏復亨     两弟兄

       8.魏儒魁

       9.魏成魁     两弟兄

     10.魏文魁

     

祥公支派:(3支)

     11.魏毓侃

     12.魏毓俊    两弟兄

      13.魏璋珩     

     

敏公支派:(2支)

     14.魏宁祿

     15.魏云光

 

龙公支派:(6支)

     16.魏弘昌

     17.魏弘魁     四弟兄中的两个

      18.魏尚仁

      19.魏尚振

      20.魏德胜

      21.魏德耀     两弟兄



凤公支派:(1支)

     22.魏维业 

    谱系图中(图二)十二世列有先人共27位,为何只将其中的22位称为来资阳的"开山之祖"呢?笔者的理解和看法:一是魏邦祚、魏邦元是"七弟兄"中的两人。但无婚配、子嗣记载,或早逝,反正未能形成支系,故不计入。二是"七弟兄"中的老么魏邦盛,虽在资阳繁衍了三代,且第三代(十四世)有英山、华山、恒山、嵩山、衡山5人,但在谱中下一代中就全部失记,视为迁离,也未在资阳形成支系,故也不计入。所以入川"七弟兄"就仅剩4人(支)。三是魏弘荣只有下一代一人的记录,而魏弘祚无下一代记录,两弟兄在资阳也未形成支系,也不计入。出于上述看法,故笔者将来资阳的22位先人视为"开山之祖"。

      以上22位先人,在"招民填川"时,携家带口,从遥远的广东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来到资阳,形成22个分支,一直繁���发展至今。其中,英公支派10支(1--10);祥公支派3支(11一一13);敏公支派2(1415);龙公支派6支(16一一21);凤公支派1支(22)。也即安公支派15支,清公支派7支。又,其中魏邦镇、魏邦选、魏邦翰、魏邦亮是家族口传"七弟兄康熙52年入川"中的4人。魏弘魁是《宗谱》明确记载其子魏必贤、魏必兆"雍正丙午入川的一支。

 

       资阳魏氏前期人口发展支系、字辈

 

     资阳魏氏自十八世纪初入籍以来,虽始终不忘被强制迁移填川的难容之辱、切肤锥心之痛,但毕竟到了素有"天府之国"之称的好地方,加上有始终不忘亡国之恨、坚韧不拔、勇于抗争的基因传承,(笔到此处,正闻窗外"918"警报之声长鸣)故在"蜀人原乡"的资阳,经十余代人的艰苦努力,发展至今,已成为拥有数万之众的族群。(非官方数据)其间,在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还有多批、大量族人迁离,足见我族具有无限强大的生存发展能力。

       下面,将入籍资阳到1918年约200余年魏氏支系及人口制表,予以解读分析。(见图三)

 

       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资阳魏氏入籍后,前期总的人口和各支系发展情况,同时也反映出了如下一些有趣的现象和问题。

       1.来后的头三代处于开荒创业的极其艰难时期,人口发展极缓。第一代22户,第二代仅39户,第三代69户,到第四代才150户!

        2.从第五代即16世起,人口开始猛增。到第八代19世即达1040户!仅历七代其人数是来时的47倍,近6番!

        3.来资阳的以安公支派为多,共15支,占总支数的68%。清公支派7支,占32%

        4.在来的英祥敏龙凤5支中,又以英公支派为多,共1
0支,占45%还多。

        5.人口发展最快的为魏���璿、魏邦选、魏邦翰、魏邦亮、魏復泰、魏成魁、魏文魁、魏弘魁、魏德胜9支。其中以魏成魁、魏文魁、魏弘魁"三魁"最为迅速。

        6.族群内代际滞后明显。在繁衍七、八代后,代际滞后达三、四代之多!如表中,位秩列前的支系在1918年就有23世的子孙登堂入室,名列宗谱,而位秩靠后一些支系,其20世甚至19世的人可能才出世或未出生。(么房出老辈子)

        7.位秩偏后的多支,在19世及以后有些人就只记有配偶而无子嗣。笔者认为是修谱时新生代尚未出世。(见图四、图五)

 

         819世及之前的多支、多批、大量人员失记,笔者视为迁离。其中,以徽璿、邦选、邦翰、成魁、文魁、弘魁等6支迁离最多。遗憾的是都无迁离的明确记载。仅有一处,即徽璿系18世"廷珠、印珠"二人名下记载"此支移居贯县"的迁离踪迹信息。(见"宗谱"上卷七二张。"贯县"疑为"灌县")图五中居中者名下无铅笔记号的,是在下一代无记人员,就是笔者认为的迁离者。目前,网上可见的自称由资阳伍隍镇迁至内江市市中区乐贤镇的������系族人极可能就是徽璿系18世失记的36支迁离人员中的一部分,应是与廷珠、印珠同批迁离、目的地不同的同宗兄弟。这也从亊实上旁证了笔者视19世前失记人员为迁离的论断。

       9.魏尚仁一支是人数较少的几支之一。其18世仅记有太财、太有、太寿、太海4户。到19世便无人员记载。迄今,此支在资阳有否存续,存疑。望族人能提供此方面信息。

       下面,探讨字辈情况。

       自英祥敏龙凤5公下的22位先人先后踏上资阳这片沃土以来,发展至今,其分支当以千、万计,总人口数万。虽然自曰元公一世起釆用依"世"论辈,但族内又同时釆用了世上通行的以"字"排辈的方式。由于在县域内,族中並无字辈的统一之规,各支系各行其是、各定字辈,字辈的重复、错乱不可避免並既成事实。

       现将"宗谱"上逐支搜索出的字辈开列如后。

       1.魏���璿系字辈。

曰言赵安英宽祯仲乐思龙���谨超广可茂珠勲秉学世���忠孝头���朝贤能

                                                          秀云先徳化

继起宏基振正大光明祖德昭。




漫话四川资阳魏氏的前世今生 图3漫话四川资阳魏氏的前世今生 图4漫话四川资阳魏氏的前世今生 图5漫话四川资阳魏氏的前世今生 图6漫话四川资阳魏氏的前世今生 图7

       2.魏邦镇系字辈。

曰言赵安英宽祯仲乐思龙邦鼎宗善奕本���先立茂基

                                                      万昌鹏光鸿开

                                                                 大云振

 

       3.魏邦选系字辈。

曰言赵安英宽祯仲乐思龙邦鼎绍善秉发端学亮荣隆

                                               云俊达汉成荣立倫常

                                                      蘭发廷国祖有世德仁礼存心中正立(立)极善自贻谋常多厚泽必大家声永书芳策。(茂蘭32字有序班派)

 

       4.魏邦翰系字辈。

曰言赵安英宽祯仲乐思龙邦鼎云象祐本淸忠新昭治

                                                             承先宏开立

 

      5.魏邦亮系字辈。

曰言赵安英宽祯仲乐思龙邦鼎云山万昌源世发祥兴家徽彥士永远守书香。

 

 

    6.魏復泰系字辈。

曰言赵安英宽祯仲乐思龙復汝朝子基福陞宗世道天

                                                          锦永国政天星

                                                              通良怀馥

                                                              修志化馥

 

    7.魏復亨系字辈。

曰言赵安英宽祯仲乐思龙復汝应赞圣宗先显兴永

                                                  有庆昌定希永世芳

                                                         元登兴正必大

 

    8.魏儒魁系字辈。

曰言赵安英宽祯仲乐思腾魁金伯荣洪代世国大明。

 

    9.魏成魁系字辈。

曰言赵安英宽祯仲乐思腾魁金伯南徳宏国世文明永

                                            (朝(天)

 

   10.魏文魁系字辈。

曰言赵安英宽祯仲乐思腾魁汝朝佩天汉晋必大家

                                               简正祥云大新春国

                                                      凤占臣太家

                                                      德儒名其学能

                                                      德儒名其家声显荣

                                                      福星现作春孝

                                                      登俸上春富贵

       注:该系字辈分拆达6支。且14世君简公还立了一字辈,规定到21世才执行。具体是:孝友声华富 诗书义蕴长 贻谋开百代 永远焕文章。(见"宗谱"上卷重编码十三张)

 

   11.魏毓侃系字辈。

曰言赵安祥宁珩伯诗君嗣毓凤昇元发本承先宏开德泽

 

   12.魏毓俊系字辈。

曰言赵安祥宁珩伯诗君嗣毓震瑆本西凤宁国廷家声远

                                                   (梅)

 

   13.魏璋珩系字辈。

曰言赵安祥富晧国如俊荣璋元珍钦员治春荣

 

   14.魏宁禄系字辈。

曰言赵安敏宝碧仲希福士宁特志安凤如思自正乾

       注:此支14世志炳公定一字辈,可谓深谋远虑,规定从他后第十代即23世才执行。具体为:

       稽祖德泽远  周文余庆长  武功光晋国  启宇大名彰  

       昭同信陵继  贤臣佐汉唐  历朝多富贵  东陆世荣昌

       这一字辈将先辈的部分功德收纳,成为一动听的诗歌。

 

  15.魏云光系字辈。

曰言赵安敏宝碧仲希显鼎云周英端贤达龙华

                                                      

 

 16.魏弘昌系字辈。

曰言赵清龙嵩锦廷遵文登弘必龄辛陞三先永成���

                                                      

 

 17.魏弘魁系字辈。

曰言赵清龙嵩锦廷遵文登弘必瑞若昇三以永崇国正明其德源绍世光兴

 

 18.魏尚仁系字辈。

曰言赵清龙嵩钅鸾国谕士日尚连奇守元荣太清

 

19.魏尚振系字辈。

曰言赵清龙嵩钅鸾国谕士日尚连奇立元荣太清朝廷

                                                                 和平

 

20.魏德胜系字辈。

曰言赵清龙嵩钅鸾国谦允自德连君克相怀彩先声永香

                                                                 元大有树荣

 

21.魏德耀系字辈。

曰言赵清龙嵩钅鸾国谦允自德连君蔚锦有喜克光前

                                                       (宏、发   (宗)

22.魏维业系字辈。

曰言赵清凤利贡宗邑道兆维应发顺星常国正有

                                                             荣华富

     从上列字辈可以看到,来资阳后有9支系在不同时间另分了字辈,其中,魏文魁系分出多达6支。全资阳魏氏字辈共达40个系列。

       此外,网上曾见,内江市乐贤镇族人是魏徽璿一支,自称"本魏氏支系是明末清初从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由四弟兄同时迁入四川省,大哥二哥三哥不知迁入何处,本支系(老四)迁入四川省资阳市伍隍镇,建立有一宗祠堂。"

       网上有一族人称,他家字辈是"邦鼎云山万  昌源世发祥  兴家���彦士  永远守书香。"这不就是"七弟兄"中魏邦亮系字辈吗!(见上列5.)如此君在籍资阳则定是邦亮公之后。如在资阳之外,则既可能是邦亮之后,也可能是邦盛公之后。因邦盛公在资阳所续三代字辈与其六兄邦亮系一样,而后迁离。邦亮公一支也有多次、多人的迁离。

 

              现在的基本情况

     

     上述支系、字辈是用百年前编修的宗谱查寻、统计而成。现已历百年,其间已再未听闻宗族活动及编修宗谱的文字记载。那么,资阳魏氏宗族发展至今的情况如何?笔者仅能由自己所闻所见冒味作出以下猜测。

       资阳魏氏现今已发展成为现资阳市雁江区内有数万人的宗族(不含近两百余年中先后迁去省内成都、灌县、简阳、资中、内江、眉山西昌会理等地的族人)族群主要仍分布于初来安营扎寨的资阳雁江区南津、伍隍、石岭、东峰、小院等镇。族群宗親们总体来说是继承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恪守祖训,是共和国的好公民。不少宗親成为了振兴中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骨干和骄骄者。在各级党政领导机关,中央媒体,科研教学机构,军队,企事业单位,以及广大农村均闪现着宗親们的身影。

      

 

            有关两个问题之我见

 

       (一)关于原籍地。

      本文通篇所叙,资阳魏氏是由广东入籍资阳的。但族内有来自"湖北麻城孝感乡"之说,与笔者所说相背。为此,有必要谈谈我的看法。主要为以下4点。

      1."宗谱"自曰元公起,未见与湖北省有丝毫瓜葛。曰元公后辈众多,分支无数,后人分布自然广泛,湖北、湖南及其他省市有分布是很自然的、不足为奇。但在资阳,"宗谱"上无湖北籍的记载。

      2.查谱(见图二),徽���公与笔者先人"七弟兄"是同一支(英公支派)。其先辈五世英公殁葬于广东五华第三塘屋前,六世宽公殁葬五华余福塘。从七世到十一世五代虽无籍地、殁葬地记载,但这五代之中至第十代思睿、思奇两弟兄才分支,同一的祖先仅两代之隔,何以徽璿公一支少数后人会说来自湖北,而我支则说来自广东?莫非徽���公祖父与"七弟兄"祖父曾有过分手?而后又殊途同归,一同来到了资阳?这种可能性应是极小。

       3.持来自"湖北省麻城孝感乡"之说者,称是"四弟兄同时迁入四川省","本支系(老四)迁入四川省资阳市伍隍镇"。这一说法也与谱载相悖。自徽���公往上查到五世英公止,仅第八世才是"四弟兄"。他们是仲佋、仲㒕、仲偤、仲佳。以他们的辈份推,应生活于明朝,还远未到"湖广填四川"的时候。而英公支派的第八世仲偤是"四弟兄"中的老三,非老么。所以,此说不能釆信。

       4.对于来自"湖北麻城孝感乡"之说,网上已有说法而为笔者认同。(见《湖广填四川:今天的四川人真是外省移民的后代吗?》水煮历史 网易新闻)现原文摘录如下。

       若问一些湖广人"你们的祖先是湖广什么地方入蜀?"他们一般都回答"湖北麻城孝感乡"。民国时期,巜南溪县志》卷八记述本地氏族来源后,编者说:"今蜀南来自湖广之家族,溯其往始,多为麻城孝感乡。核其人数,即便尽乡以行,亦不应有若是之伙。且湘楚州县与蜀比邻者尽人皆可移住,何独孝感一乡?岂偌大之川南,仅为一孝感乡人殖民地乎?"可见,以人数计算,在川南自称来自孝感乡的比孝感全乡之人要多若干倍,何况还有其他川西、川北、川东大多数移民也称是孝感乡的。

        此种现象成为四川移民史上的一个疑案。康熙《麻城县志》卷一记载:"初分四乡,曰太平、曰仙居、曰亭川、曰孝感;统一百里,各有图。成化八年(1472)以户口消耗,并为九十里,复并孝感一乡入仙居为之乡。嘉靖四十二年(1563)建置黄安县,复析太平、仙居二乡二十里入黃安,止七十四里"。

       孝感乡既然早在明朝成化年间已经撤销,为什么清初入川的湖广人还自称来自此乡呢?专家分析认为,这是因明代初年移民入蜀者确有许多孝感乡人,以至清初的湖广移民遂多冒称此乡人,以便认为乡亲,便于互相照顾。

        笔者以为,"湖广填四川"时,孝感乡不存在已近二百年,以文盲为绝大多数的移民竟能一致称二百年前的一个乡为自己的原籍,岂非怪事?而能在四川全境形成这一怪相,笔者不认为因明朝有孝感乡人入蜀所至,笔者臆测,此事应与"湖广填四川"初期四川当政的主要官员有关。

        依据上述四点,笔者坚持认为资阳魏氏的原籍地为广东,为当时的长乐县。

 

        

     (二)关于来到资阳的初始人物。                                                      

         这一问题也有各种说法。笔者家庭口传"七弟兄"入川(见"入川亊考"),城东宝台魏家湾族人手抄谱记"四弟兄入川",内江乐贤镇族人传"四弟兄"入川,还有不少"两弟兄"入川者等多种多样说法。对于上述各种说法,笔者认为,先人口传並非完全不对,但只是传述的本支情况。如果将家族口传的话扩展为全资阳族人,认为初来资阳的先人就是两弟兄,或四弟兄,七弟兄,就未免有失偏颇。笔者坚持认为,资阳魏氏先人是清初《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颁行后,多支系、多批次陆续由广东入川的。本文中就明确开列了22位来川始祖。既有"七弟兄",也有不少"两弟兄",还有若干单个来川者。

        历史长河滚滚奔流,永无止息。资阳魏氏族人在浩荡的振兴中华,圆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洪波中,既幸福地享受着成果,又在各行各业展现着风釆。不忘历史、方得未来。愿我族宗亲继续承继先辈不屈不饶、勇于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砥励前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曰元公第二十三世裔孙 魏德元    

                                                     2019918。于资阳市九曲河畔

 

                                      


标签:资阳  魏氏  入川  宗谱  湖广  
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06-2021 中华魏网
联系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东风路2号附110号 联系方式:138-3813-7279 
站长: 魏秀岩wxy(字崟嵩)
中华魏网QQ群1:42563815(高级群) 中华魏网QQ群2:59273118 中华魏网QQ群3:50731020

总谱管理总谱联络 技术支持

中华魏网为纯属公益性的网站,无任何商业目的,弘扬魏氏文化为魏氏宗亲提供寻根问祖,沟通交流,资料查询。全站资料永久免费对全球的魏氏宗亲开放,若发现网站所载信息若有不准确之处,请与管理员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021号  豫ICP备110248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