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源流

繁峙魏氏谱序

时间:2021-04-27 10:50:24   作者:河南魏氏编辑部   来源:中华魏网   阅读:413   评论:0
内容摘要:■魏宗禹  盖奉先有词,知祖有谱,续谱修谍乃神圣之事,为既成传统。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虽同为知生族之举,然各有所重。国史所录,为国之兴衰治乱,笔锋所至,直书无隐,是非褒贬,黑白分明,意在资治借鉴,求索安邦之道。家之为谱,多为后辈子孙所撰,没有讳忌,故文多溢美之词,一则理清世系,使宗族亲属关系井然有...
■魏宗禹

  盖奉先有词,知祖有谱,续谱修谍乃神圣之事,为既成传统。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虽同为知生族之举,然各有所重。国史所录,为国之兴衰治乱,笔锋所至,直书无隐,是非褒贬,黑白分明,意在资治借鉴,求索安邦之道。家之为谱,多为后辈子孙所撰,没有讳忌,故文多溢美之词,一则理清世系,使宗族亲属关系井然有序,以行孝悌之礼;二则表敬祖耀宗之情,使宗族传统得到继承,意在期望后辈子孙效仿与上进。国史家乘,其内涵虽有不同,却同源于慎终追远之祭祖文化。国史中所颂扬者,皆国家民族之杰出人物;家谱中所敬仰者,乃宗族中德高望重之先祖。二者同念先人开拓之伟业,共推其造福后人之功。忆往昔,千古以来,沧桑多变,国之治乱,家之兴衰,震憾人心大矣。当国势衰落之时,民族危亡之日,国人心系国家,众志成城,同赴国难,奋力保卫国家。当国家逢临盛世,隆礼修史,扬天下之正气,益延绵之风,重文教之兴,以成国泰民安之久。当家庭积弱之时,家人忧则同忧,艰难共担承,群起维护家法于不绝。当欣遇太平之世,便重本笃谱,续修家谱,和睦家人,共享安居乐业,以固国之根基,以富人文之盛。谱谍之学,源于祭祖文化,发展于古代之宗法制,但其学之内涵随着历史之变化而变化,且含有益世之功,故源远而流长。

  自古以来,国人无不以炎黄传人自许,以黄帝子孙自豪。魏氏家族之魏姓,从姓氏溯源起于毕姓,毕姓源自姬姓,黄帝乃为姬姓之根,说明魏氏家族就是轩辕黄帝族的一支后裔,魏氏子孙就是黄帝子孙。

  史籍记载,魏氏系周文王之后。汉代司马迁《史记・魏世家》:“魏之先,毕公高之后也。毕公高与周同姓。武王之伐纣,而高封于毕,于是为毕姓。”“其苗裔曰毕万,事晋献公。晋献公十六年,以魏封毕万,从其国名为魏氏。”又据唐代林宝《元和姓纂》:“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后裔万仕晋,封于魏,至双绛舒,代为晋卿,后分晋为诸侯,称王,为秦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望出巨鹿、任城。”对此,《通志・氏族略》等论魏姓之著述都有同类文字记载,研究魏氏之姓起源者,均以上述记载为根据。由此可见,魏姓是黄帝姬姓之嫡裔,又为毕国之人。毕国三千多年前在今咸阳、西安之北,即渭水北岸之地,周初是文王、武王墓地,受到王室重视。传到周文王曾孙之时,毕国受到西戎的攻掠,毕万便投奔到晋国为晋献公之大夫。晋献公雄才大略,在位期间,一度使晋国成为强国之一。毕万在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建立战功,受到晋献公的褒奖,并将原为姬姓之国的魏地赐为邑,魏邑在今芮城之北。从此毕万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由公元前661年到2004年魏姓已有2665年之久;若追溯至周文王毕公高毕姓始祖达三千余年;若再上溯周之始祖为后稷姬弃,其为帝喾(读库音)之胄裔,而帝喾乃黄帝之曾孙,即达五千年,可见魏氏是黄帝之后裔,其姓氏演化与发展过程伴随着中华五千年之文明史。

  魏姓的重要发展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时,毕万后裔魏武子承袭封邑,并成为晋国很有权势的列卿之一,至春秋末年,其后裔魏斯,于公元前403年与韩、赵分晋国为三,立诸侯国,称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魏惠王时,迁都大梁即今开封市,争雄中原。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立国达220年之久。国亡之后,王族后裔均以国为姓氏,成为魏姓之正宗主源。并逐渐散居于晋、冀、鲁、秦等地,宋代以后已遍布于包括台湾在内的全国各地域。

  历史上魏姓最早的杰出人物可能就是魏武子,其子魏绛是著名军事家。揭开战国序幕的魏斯即魏文侯,及信陵君魏无忌,为千古称道的魏姓子弟。汉唐以降,见于史籍的魏姓杰出人物,代不乏人,就是以唐代而言,为魏姓人士非常显著时期,先后有魏征、魏元忠、魏知古、魏谟、魏扶等六人为宰相。其中魏征是唐代名臣,他的“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为千古名言。在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日靖翁公为容庭撰有对联一副,其上阙曰:“开宗明义,毕公之传。唐宋明清,代有名贤。”此言确认我繁峙魏氏系西周毕万之后,说明魏姓子孙代代有贤达名世。

  现存之繁峙魏氏家谱,系清代乾隆、道光、光绪年间经过三次整理撰修而成。清初乾隆年修家谱序中,魏琰翁公明言之前曾有家谱传世,但由于意外原因,“旧谱遗亡,无以纪其实”。又经过“搜寻遗序,细阅旧容,知继芳,承芳为祖考这所自出,遂奉以为始祖而祀之。”这段文字说明乾隆本魏氏家谱的梗概。但是乾隆本家谱,由于在雍正年间遭遇水灾,而谱遂亡,道光初年容庭又遭火患焚毁,水火无情人有情,先祖师唐等翁公遍观祖茔之石刻,发现元代、明代所造之四棱碑与石塔等碑文记载中说明,虽自春秋及唐代失稽无论,然繁峙魏氏自宋代之志端、志超为先祖,则是无疑的。查明代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先祖魏廷璋时为江南驿宰,刻石立碑祭祖,并将志端公奉为始祖,又经元明考证,廷璋、廷瑞祖列在十一世。而乾隆本家谱所列始祖之继芳、承芳公,则应改为十三世。由此可见,道光年间师唐翁公根据石刻碑所序家谱,凿凿有据,功莫大矣,真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之后经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毓馨祖、民国年日靖、日彰、尊周等祖翁的重续,使我家谱自成体系,在我家人心里建立了一座敬祖的祠堂。至此我魏氏家谱,由宋及元、由明及清,至民国年间之开字辈,已历有二十五世之久。由此可言,我现存家谱,是先祖由心血书写的精神遗产,并传承给后代,才使得先祖传承的序列延续下来,说明宗族茂而谱谍清,日虽久而序可稽,使上对先祖先行敬仰之礼而有依,下对后辈子孙昭祖恩之泽亦有凭。此乃吾祖大德之所在。大德之后,子孙必兴。祖恩之泽,必有大报。此并非为虚言耳。

  我繁峙魏氏是由他地迁徙而来,最早之远祖因何在此地落户,家谱和碑文中均无明确记载。建国后,国家历次人口状况普查,魏姓在全国姓氏统计中排列在一百个大姓中之第四十七位。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统计中,山西魏姓为十三万余人,亦排在省姓氏之第四十七位。长期以来,在河北晋县、山东微山县为最众之地,其次是晋南、豫北、关中一带,可见我繁峙魏氏是一个小宗,很可能是由晋南或河北某地移居。其次,若繁峙魏氏是由宋代始迁于此地,很可能始祖是一位戍边战将。魏氏在西周时,就是因武功得姓的。汉唐时代,繁峙是中原边关重地之一,宋代以来,更是保卫中原之要地。这里东至平型关、西至雁门关,相距均为百余里,位于县邑之北十余里,处于马兰口关隘之南部,背依绿树葱葱的恒山南麓,深得茂密森林之灵气,南向霞光四射之五台山佛教圣地,在南北两山之间开阔地带,有源于县邑东部的滹沱河水由东向西奔流,又有从马兰山口小溪向南流淌的马峪河,河溪两岸,沃土良田,大自然造就了一方青山秀水、人杰地灵的宝地。从军事上说,这里是一处易于防守的要地,又有良好物质条件支援。从生活条件而言,又具备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据此推断可能是因时局突变,先祖不得已在这里落户为家的。

  繁峙魏氏家谱确立宋代志端、志超翁为始祖至今已逾千年,魏氏之盛与其家族文化之传承紧密相连。首先,倡“重本笃亲”之教,重本即教导晚辈继承家族优良传统,遵循家法,既耕读传家,诗礼传世,注重儒业,又尚劳作,修谋生之术,故生生不息,立于社会;笃亲即教育晚辈富孝悌之心,敬奉长辈,提携晚辈,扬人文关爱,使宗族在和谐中进步。二是重“光前裕后”之教。光前即承先祖开拓之精神,继热爱国与家之真诚;裕后即先辈应竭力为后辈创造生存条件,善于培育晚辈立身、立命之素养。正是由于前辈之不懈努力,使我魏家山庄代代炊烟缭绕,历代诸公多有学富五车之硕士,秉公执法之官吏,发家致富之能者,内于邑里,外于海内,具立言、立德、立功者代不乏人。日靖翁在民国六年为容庭所题对联下阙有“绳其祖武,光前裕后,祖德万载,世泽连绵”之言,既是翁公对繁峙魏家千余年之总结,又是对后辈寓无限期望。今逢盛世,恭读旧谱,续修新谱,明本根而敬先祖,追念其建树,缅怀其业绩,既可增后辈自强不息之精神,亦有益于弘扬优良传统文化;既顺应天理,亦遂阖家之所愿,且利于社会之安定发展。故续修家谱之事,乃功德无量之举。今奉叔辈开甲、开宇及宗族家人之命,为承先启后奋笔,以真诚之情为文,籍以告慰先祖诸翁公之英灵,祈佑后辈晚生之福祉。是为序。(作者为山西大学著名教授)


标签:魏氏  家谱  繁峙  先祖  晋国  
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06-2021 中华魏网
联系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东风路2号附110号 联系方式:138-3813-7279 
站长: 魏秀岩wxy(字崟嵩)
中华魏网QQ群1:42563815(高级群) 中华魏网QQ群2:59273118 中华魏网QQ群3:50731020

总谱管理总谱联络 技术支持

中华魏网为纯属公益性的网站,无任何商业目的,弘扬魏氏文化为魏氏宗亲提供寻根问祖,沟通交流,资料查询。全站资料永久免费对全球的魏氏宗亲开放,若发现网站所载信息若有不准确之处,请与管理员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021号  豫ICP备110248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