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名人

中国魏氏历史文化——名人先贤集锦【一】

时间:2021-04-14 09:17:55   作者:河南魏氏编辑部   来源:中华魏网   阅读:630   评论:0
内容摘要:中国历史上100位魏氏名人【一】一:魏犨世称魏武子,生于公元前697年。晋献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56年】,晋国发生骊姬之乱,晋公子重耳被迫出走,魏武子随同公子重耳在外流浪19年。公元前636年,重耳得秦穆公之力,被迎立为晋国国君,晋文公封魏武子为大夫,永袭魏氏封邑,从此魏氏成为晋国列卿之一。二:魏斯世称魏文侯,公元前4...
中国历史上100位魏氏名人【一】

一:魏犨
    世称魏武子,生于公元前697年。晋献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56年】,晋国发生骊姬之乱,晋公子重耳被迫出走,魏武子随同公子重耳在外流浪19年。公元前636年,重耳得秦穆公之力,被迎立为晋国国君,晋文公封魏武子为大夫,永袭魏氏封邑,从此魏氏成为晋国列卿之一。

二:魏斯
    世称魏文侯,公元前445年,与韩.赵联合,共同瓜分了晋国,自成为诸侯,建立魏国,称魏文侯,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魏赵韩为诸侯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魏文侯尊贤任能,用人不疑,改革图强,使大批人才涌向魏国,先后以子夏.田子芳.段木干为师,任李悝为相,吴起为将军,西门豹为邺令,发展农业兴修水利,开创了魏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

三:魏无忌
   世称信陵君,昭王之子,安厘王异母弟也。为人仁而下士,有食客三千人。与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赵国平原君,号称〝战国四公子〞。其功绩有历史上著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之壮举。

四:魏颗
    春秋时代晋国魏犨的儿子,为人明礼敦厚,任晋国将军之职。有一次秦桓公派遣了一位勇猛善战,威震当时的名将杜回,带兵攻伐晋国,大军在晋国辅氏(今陕西省辅邑县)的地方扎营,准备会战,晋国面临重大威胁,就派魏颗将军出师对抗,两军大战之下,结果出乎意料,魏颗在辅氏地方打败了秦师,虏获了秦国猛将杜回,为晋国立了战功。为了奖励魏颗的这次功劳,晋景公把令狐之地赏给他做了封邑。魏颗的儿子魏颉就以封邑为姓,称令狐氏。

 五:魏绛
    即魏庄子,魏犨之子,春秋时晋国卿。晋文公时,魏氏列为大夫,徙于霍(今山西省霍州)人。他的活动主要在晋悼公时期(公元前572年至公元前559年)。晋悼公元年(公元前573年),魏绛为司马,执掌军法。

 六: 魏舒
    魏献子(?—前509年),汉族,姬姓,魏氏,名舒,亦名荼。东周春秋后期晋国大夫,著名的军事改革家、军事家、政治家。晋名将魏昭子绛之孙,晋军步战的创始者。在军事史上最重要的贡献就是由车战向步战的转移,仅此一件,就足已使他名垂青史。魏舒方阵的出现是春秋军事史上的大事,是我国车战向步战转变的划时代的标帜。魏舒方阵早于古希腊的多立斯(Dorians)伊菲克拉特方阵110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步兵方阵。

 七:魏桓子
 (?─前446年),又称魏宣子,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魏氏的领袖,姬姓,魏氏,名驹,魏襄子魏侈之子。 魏侈死,桓子即位。魏桓子和赵襄子、韩康子一起打败了智伯瑶,瓜分了他的领地,他们三家的领地更大了,超过了诸侯。 魏桓子去世后,魏文侯继位。

八:魏击
    魏武侯(?—前370年),姬姓,魏氏,名击,安邑(今山西夏县)人,魏文侯之子,战国初期魏国国君,前395年—前370年在位(《史记》、《资治通鉴》误载魏武侯前387年即位,前386年为魏武侯元年。据《竹书纪年》则为前396年即位,前395年为武侯元年)。他是三家分晋后魏国的第二代国君,在位期间将魏国的百年霸业再一次推向高峰。

九:魏冉
    楚国人,战国时秦昭襄王母宣太后同母异父弟,先任秦国将军,后五次任为国相,受封穰侯【今河南邓县】,后加封于陶邑【山东定陶】,系当时四贵之一。
魏冉,亦作魏厓、魏焻,因食邑在穰,号曰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宣太后异父同母的长弟,秦昭襄王之舅。从惠王时起,就任职用事。秦武王23岁因举鼎而死,没有儿子,各兄弟争位。魏冉实力较大,拥立了秦昭王,亦帮秦昭王清除了争位的对手。
    之后魏冉凭着他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国独揽大权,一生四任秦相,党羽众多,深受宣太后宠信。
   曾保举白起为将,东向攻城略地,击败“三晋”和强楚,战绩卓著,威震诸侯,“苞河山,围大梁,使诸侯敛手而事秦”。
公元前288年10月,秦昭王派穰侯魏冉去齐国,约齐湣王与秦昭王同时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准备联合五国攻赵,并三分赵国。但秦国这一连横策略没有成功,被苏秦的合纵破坏。
公元前284年,秦、韩、赵、魏、燕五国,合纵破齐,他假秦国的武力专注于攻齐,夺取陶邑,为己加封,扩大自己的势力。由于他权势赫赫,导致人心不附,对秦王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前266年,被秦王罢免,迁到关外封邑,由范雎代相,最后“身折势夺而以忧死”于陶邑。

十:魏无知
   无忌孙子,秦末人,参加了反秦队伍。楚汉战争时从汉王刘邦。陈平背楚降汉,因其求见刘邦,遂得重用。被封为高粱候【今山西临汾西北】。

十一:魏豹
  (?—前204年),咎之弟秦末人。原战国时魏国的贵族。陈胜起义时立其兄咎为魏王。秦将章邯攻魏,咎被迫******。他逃亡至楚,向楚怀王借兵数千人,攻下魏地二十余城,自立为魏王。[1]  项羽大封诸侯,改封西魏王。[1]  继投刘邦,又叛归项羽。后韩信破魏,被虏至荥阳,为汉将周苛所杀

十二:魏咎
    魏咎(?-公元前208年),战国时期魏国公子,魏豹之兄(一说堂兄,原在魏国时封宁陵君。魏国宗室,曾被封为宁陵君【今河南宁陵东南】。 秦国灭亡魏国后,将魏咎流放废为庶民。公元前209年,陈胜起义称王,魏咎前往追随。同年九月,陈胜派周市夺取魏国故地,拥立魏咎为魏王。
章邯打败陈胜后,进攻魏咎。魏咎派周市前往齐、楚两国求援。齐、楚派兵随周市援救魏咎。章邯击败援军,杀死周市,包围临济。公元前208年,魏咎为了魏地百姓身家性命的安全,提出投降条件。谈判成功后,魏咎就自焚而死。

十三:魏尚
汉文帝时,将军魏尚任云中太守。
魏尚(?—前157年),西汉槐里(今兴平县)人。汉文帝时为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太守。他镇守边陲,防御匈奴,作战有功。后因上报朝廷的杀敌数字与实际不符,只差六颗头颅,被削职查办。郎中署长冯唐认为对魏尚的处理不当,当面向皇上直谏,文帝派冯唐手持符节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过,恢复了他云中太守的官职。他治军严明,关心部下,军帛租税全用来犒劳部下官兵,并用自己的俸禄,杀牛宰羊,每五日一次宴请自己的部下,部下都很拥戴他。全军气势很高,投石超距,人人争先,军威大震。匈奴畏惧

十四:魏相 
    魏相(?—前59年4月20日),字弱翁,济阴定陶(今定陶县东王店乡魏胡同)人,西汉政治家,先后任茂陵令、扬州刺史、河南太守、大司农、御史大夫等职,官至丞相,封高平侯。
    刘询即位后,征魏相为大司农,后为御史大夫。他积极向刘询建议,下诏罢免了企图篡权的霍禹、霍云、霍山三人的侯位。魏相被任命丞相后,他整顿吏治,抑治豪强,选贤任能,平昭冤狱。并要求各地官吏省诸用,宽赋税,奖励百姓开荒种田,积粮解困。从此,汉朝的实力大大增强。魏相熟谙兵法,有雄韬大略,为确立西汉在西域的统治地位立下了功劳。元康年间,匈奴不断派兵扰乱边关,由于魏相的建议,汉宣帝未动用武力而使匈奴归服。魏相为人严毅,刚正不阿,与丙吉同心辅政,君臣交泰,人民安乐,视事九年,于神爵三年三月丙辰日(公元前59年4月20日)去世,谥宪侯。

十五:魏应
   东汉人,少时好学,建武初,到京城洛阳,投博士门下受业,习《鲁诗》。闭门苦读,不事结党交游,受到京城学界称誉。学成归乡为郡吏,荐举明经科,任济阴国(今山东定陶)文学官。以病辞职,教授于山泽中,徒众常有数百人。明帝时为博士,历任侍中、大鸿胪、光禄大夫。以通经、有德行著称,士子多从远方前来求学,著录于册的达数千人。章帝即位,任五官中郎将,入宫教授千乘王刘伉。白虎观议经时执掌应对难问。后出任上党太守,又任骑都尉,病卒任上。

十六:魏霸
   字乔卿,济阴句阳人【今菏泽北】  ,东汉官员。建初年间被举为孝廉,经八次升迁至巨鹿太守,以简朴宽恕为政。永元十六年(104年),入朝担任掌管修建宫室的官吏。元兴元年(105年),汉和帝去世,魏霸负责主管汉和帝陵墓顺陵的建造。延平元年(106年),代替尹勤任太常。后因病辞官,授任光禄大夫。最终死于任上。

十七:魏讽
魏讽,字子京,沛人(一说为济阴人),有口才,整个邺城为之倾动。钟繇因为这个原因举荐他。曹操与刘备相持于汉中的时候,魏讽与长乐卫尉陈祎等人谋袭取邺城。还没有到举事日期,陈祎心中恐惧,向曹丕告密,曹丕诛杀魏讽,受牵连者数十人。

十八:魏收 
北齐史学家,北魏骠骑大将军魏子建之子。与温子升、邢邵并称“北地三才子”。历仕北魏、东魏、北齐三朝,史学家,撰《魏书》一百三十篇,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官至尚书右仆射,天保八年(557年)迁太子少傅;

十八:魏朗
    魏朗(?─169),字少英(一作叔英),会稽上虞人。
曾因为兄报仇******而亡命于陈(今河南淮阳),师事博士却仲信习《春秋》、《图纬》,复至太学学五经,博学多才,名噪一时,致“京师长者李膺之徒争从之”。后任职司徒,旋迁彭城令,遭豪强忌恨,幸臣荐为九真都尉平叛,欲借刀加害,竟战胜而归,东汉桓帝以军功征为议郎,又迁尚书,对朝政“屡陈便宜,有所补益”。后出任河内太守。尚书令陈蕃荐朗“公忠亮直,宜在机密”,征为尚书。因受“党锢之祸”牵连免职家居,治家谨严,读书著作,撰《魏子》三卷。灵帝即位,陈蕃等谋诛宦官,事泄被害。魏朗再次受到牵连“急召进京”,自知凶多吉少,行至丹阳(今安徽当涂)牛渚山自尽。

十九:魏伯阳
     魏伯阳,东汉著名的黄老道家、炼丹理论家,名翱,字伯阳,号云牙子,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出身高门望族。世袭簪缨,但魏伯阳生性好道,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莫知之。魏伯阳本不是道士,后世道教把他奉为神仙。
其所著的《周易参同契》,五行相类,共三卷,是现存系统阐述炼丹理论的最早著作。该书思想来源本于黄老与《周易》,并参考古炼丹术及炼丹古书,假借爻象,以论作丹之意。作者由于“恐泄天之符(天机)”,故行文多恍惚之辞、类比之喻,文字古奥难懂,不易捉摸。《周易参同契》被后世奉为“万古丹经王”,奠定了道教丹鼎学说的理论基础。
    魏伯阳的思想对后世道教的炼丹术影响极大,历来对《周易参同契》的注释不断,由于该书主要谈外丹,兼及内丹,故《周易参同契》的注释分内、外丹两大派。被世界公认为留有著作的一位最早的化学家。

二十:魏延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刘备入川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之后又屡次随诸葛亮北伐,功绩显著。先后任职务:牙门将军.镇远将军.都亭侯.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前军师.征西将军.南郑侯。

二十一:魏舒
魏舒(209年—290年),字阳元。任城樊县(今山东兖州西南)人。[1]  魏晋时期名臣。魏舒少年时因父母去世而依靠外祖家宁氏生活,他身高八尺二寸,容貌秀美、体型伟岸,但性格迟钝质朴,不修常人节操,因而未获乡人看重。
魏舒四十多岁时,自学经籍,历任渑池县长、浚仪县令、尚书郎、后将军长史。又转任相国参军,封剧阳子,深受司马昭器重。西晋建立后,官至司徒,领兖州中正,魏舒为官清贫、有威严名望。后因年迈逊位,于太熙元年(290年)逝世,享年八十二岁,谥号康。

二十二:魏泳之
魏咏之(?—405),东晋末人。字长道,任城人也。东晋时迁居江南。曾任 谋事,荆州主簿,建威将军,豫州刺史,征虏将军,吴国内史,荆州刺史,都督六州,并兼岭南蛮校尉。

二十三:魏收
魏收(507年—572年)字伯起,小字佛助,钜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州)人,南北朝时期史学家、文学家。北魏骠骑大将军魏子建之子。与温子升、邢邵并称“北地三才子”。
魏收历仕北魏、东魏、北齐三朝。天保二年(551年),他正式受命撰魏史,魏收与房延祐、辛元植、刁柔、裴昂之、高孝干等“博总斟酌”,撰成《魏书》一百三十篇,记载了鲜卑拓跋部早期至公元550年东魏被北齐取代这一阶段的历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后官至尚书右仆射,天保八年(557年)迁太子少傅。武平三年(572年)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司空、尚书左仆射,谥文贞。

二十四:魏季景
[约公元五四O年前后在世]字不祥,钜鹿下曲阳人。少孤,清苦自立。博学有文才。弱冠,有名京师,与族兄子收相亚,洛中称“二魏”。魏孝庄帝时,为中书侍郎,除定州大中正。天平初,因迁都,遂居柏人西山,内怀忧悔,乃为择居赋。后历官至大司农卿、魏府尹。卒于家。季景著有文笔二百余篇,(《两唐书志》均有魏孝景集一卷,孝景当为季景之误。此从《北史本传》)传于世。

二十五:魏兰根
魏兰根(486-545),巨鹿下曲阳(今晋县)人。仪貌奇伟,聪悟博学。
魏兰根,是巨鹿下曲阳人。父亲伯成,是魏代泰山太守。兰根身长八尺,仪表外貌奇伟,博览群书,诵读《左传》、《周易》,机警而有见识与悟性。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任北海王国侍郎,历任定州长流参军。为母亲守丧,其间有孝子的称誉。准备把母亲埋葬在常山郡境内,那裹先前已有董卓祠,祠旁有柏树。兰根认为董卓是凶恶无道的叛逆,不应留有祠庙至今,于是砍伐了柏树做棺材。有人劝他不要伐树,但兰根将所有的柏树都砍光了,全无疑惧。为父亲守丧时,兰根在墓地旁搭起草屋居住,自己担土堆坟,忧伤欲绝。后任司空、司徒二府记室参军,改任夏州平北府长史,被朝廷召入任司徒掾,后出朝任本郡太守,都居官称职,表现出才干。

二十六:魏恺
    魏明朗从弟,巨鹿下曲阳人也。少抗直有才辩。魏末,辟开府行参军,稍迁尚书郎、齐州长史。天保中,聘陈使副。迁青州长史,固辞不就。杨愔以闻,显祖大怒,谓愔云:“何物汉子,我与官不肯就!明日将过,我自共语。”是时显祖已失德,朝廷皆为之惧,而恺情貌坦然。显祖切责之,仍云:“死与长史孰优,任卿选一处。”恺答云:“能杀臣者是陛下,不受长史者是愚臣,伏听明诏。”显祖谓愔云:“何虑无人作官职,苦用此汉何为,放其还家,永不收采。”由是积年沉废。

二十七:魏玄
魏玄,字僧智,其先任城人也,后徙于新安。
   玄少慷慨,有胆略。孝武西迁,东魏北徙,人情各怀去就,玄每率乡兵抗拒东魏。芒山之役,大军不利,宜阳、洛州皆为东魏守,而玄母及弟并在宜阳。玄以为忠孝不两立,乃率义徒还阙南镇抚。周文手书劳之。除洛阳令,封广宗县子。周保定元年,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镇阎韩。迁熊州刺史,政存简惠,百姓悦之。转和州刺史、伏流防主,进爵为公。及齐将斛律明月率众向宜阳,兵威甚盛,玄率众御之,每战辄克。后以疾卒于位。

二十八:魏澹
  魏澹(dàn,580年-645年),字彦深,巨鹿下曲阳(今山西晋县)人。祖鸾,魏光州刺史。父季景,齐大司农卿,称为著姓,世以文学自业。15岁成孤儿,专心好学,博涉经史,善属文,词采赡逸。

二十九:魏刀儿
   魏刀儿(?-618) 隋末河北农民起义军首领。(“刀”一作“刁”),615年(隋炀帝大业十一年)与上谷(今河北易县,位涿州市西南)人王须拔同时起义,众至十余万,自称“历山飞”。
   615年(隋炀帝大业十一年)与上谷(今河北易县,位涿州市西南)人王须拔同时起义,众至十余万,自称“历山飞”。十二年遣将甄翟儿率军攻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杀隋将潘长文。王须拔死,余众归他统率,后据深泽(今河北省深泽县,位定县东南),活动于冀(今河北省冀县,位衡水市西南)、定(今河北省定县,位安国县西北)二州之间,称魏帝。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窦建德伪与联合,他麻痹无备,为窦建德所袭击,部将将他执送建德,被杀。余众由窦建德统率。

三十:魏征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 )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 
   魏徵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标签:魏国  晋国  太守  公元前  秦国  
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06-2021 中华魏网
联系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东风路2号附110号 联系方式:138-3813-7279 
站长: 魏秀岩wxy(字崟嵩)
中华魏网QQ群1:42563815(高级群) 中华魏网QQ群2:59273118 中华魏网QQ群3:50731020

总谱管理总谱联络 技术支持

中华魏网为纯属公益性的网站,无任何商业目的,弘扬魏氏文化为魏氏宗亲提供寻根问祖,沟通交流,资料查询。全站资料永久免费对全球的魏氏宗亲开放,若发现网站所载信息若有不准确之处,请与管理员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021号  豫ICP备11024832号